《粵海關誌》是我國第一部地方關誌。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設立粵、閩、江、浙四大海關,其中以粵海關地位最重要:“海關在福建者轄以將軍,在浙江、江蘇者轄以巡撫,惟廣東粵海關專設監督,誠重其任也。”至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諭令封閉閩、浙、江三口不準通商,所有外國商船“隻許在廣東收泊交易”。
廣州外貿更趨繁榮。
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到粵外船達213艘,征得稅銀1787424兩,均創曆史最高紀錄。當時,“商舶輻湊,舳艫尾銜”,“東南番船,實有從古未通中國者”。隨著正當貿易的發展,走私也大大增加,不法商人對海關官員盛行賄賂,尤以英商大量走私鴉片,造成白銀外溢、甚至有施放槍炮,以武裝走私者,“有非羈縻所能控製”之勢。清政府為製止這些行為,亟需“篡誌書以昭法守”。而沿海商民為了進行海上貿易,也需要了解海外各國的曆史、地理情況及其變遷。因而,編纂海關誌勢在必行。
1836年,粵海關設立“粵海關誌局”,聘梁延柚為“總纂”,經過3年緊張工作,於1839年完成了篇幅浩繁的《粵海關誌》。從此,我國海關才有了完整的曆史記載。
《粵海關誌》共分30卷。本書提供了相當可觀的、比較係統而具體的中外通商史料。所載數據公認可信詳實。本書記載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尤其是英國侵略者的大量侵略活動,本書反映了清政府的對外政策,力主嚴禁鴉片,薈萃嚴禁派的奏章和道光帝的禁煙言論,載入《禁令》一門。國內外學者公認本書為研究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外關係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古代的“官倒”皇店
皇店,顧名思義,指皇室所開的店鋪。在中國古代,有很多皇帝指示太監、大臣、官吏開設店鋪,這些店鋪資本雄厚,貨源充足,且免納賦稅,是貨真價實的“官倒”店。明萬曆年間太監劉若惠所著《酌中誌》披露北京的皇店有六家:“曰寶和、曰和遠、曰順寧、曰福德、曰福吉、曰寶延。”這些皇店由“提督太監”掌管,每年所征白銀“約數萬兩”,“除正項進禦外,餘者皆提督內臣公用”。皇店進貨十分驚人,“每年販來貂皮約l萬餘張,狐皮約6萬餘張”,各種布匹140萬匹,棉花約6000包,各種油約8萬簍。其中,從浙江紹興進茶約1萬箱,還有豬50萬頭,羊約30萬隻。清朝末年慈禧太後當政,皇店更是有增無減、甚至發展到金融業——錢莊。如北京東西牌樓附近的“四大恒”錢莊,據《清官記事》稱,是慈禧名下的產業。據《道成以來朝野雜記》所載,“四大恒”指恒和、恒興、恒利、恒源四家錢莊。“資本雄厚”,市麵繁榮蕭條與其有關係。“當年所出銀票,市民皆視同現金,故始終無擠兌之事子。“四恒”還承擔捐納和向宮延的彙兌業務,可謂財源茂盛。據稱,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四恒”的銀子搶了三天才搶完。“四恒”
倒閉之後,慈禧又指使李蓮英買下了泰源銀號,繼續控製京城的金融業。
清代皇家買賣街
200年前,北京有三條以“蘇州”命名的買賣街,均屬皇家。兩條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在他生母孝聖皇太後七十壽辰時為表孝敬之意仿姑蘇街景而建。據1946年5月11日的《民強報》載:“萬壽寺西牆外為蘇州街故址,街南口有古坊一座,上刻蘇州街三字。”此為規模最大的一條,其準確方位在今紫竹院以西的三環路上,南起萬壽寺,北抵原暢春園南宮門。乾隆在修此街時,采取了“集資”方式。命各省總督、巡撫在街內選基址一塊,上修一座質地高貴、外型新穎的仿蘇商鋪或景點。各省官吏得旨後,不惜財力,挖空心思,調集巧匠,各展絕技。其中以長蘆鹽商在街北所建孔雀亭最為豪華。該街完工後,總長三裏有餘。店中的掌櫃、夥計也從蘇州選派來。喧鬧的市井,伲喃的吳儂軟語,使人好似完全置身於繁華的江南蘇州城中。
第二條蘇州街位於頤和園北宮門,萬壽山後瑚兩側,以正對官門的三孔石橋為中心沿東西展開,是條仿蘇州水鄉城鎮建造的“水街”,兩岸茶館酒樓,煙鋪商店交錯林立,招幌垂掛,迎風飄擺。太監、宮女扮作店主、村民,寒暄易物,比肩遊逛,熱鬧非凡,這裏的店鋪進深尺寸過於狹小,故不具備經營功能,隻是為讓帝母二人領略鄉間野趣而已。所以乾隆在詩中稱其為“大塊假文章”。
第三條是位於圓明園舍衛城前橫穿南北的蘇州街,可謂是真正的皇家買賣街。這條街建於清雍正年間,每年定期開市數次,似京師廟會。是日,宮中太監扮成商販、工役,或推車擔筐。或鋪地擺攤,口操吳音高聲叫賣。其商品,多為城中各商號委托銷售。大臣、宮眷、內監常來此遊賞。遇心愛之物,出高價購得。街中還辟蘇州樣式的酒肆茶坊、行台村店,供飲酒品茗,遠觀群山,近賞街景。為仿效市井風情。有人常破口喧爭、揮拳打鬥;但最終均被巡視差役帶至公庭,處以杖責,此舉“實為遊戲出之”,不過、可從中窺見其熱鬧的場麵。
以上三條蘇州街均被英法聯軍焚毀。
琉璃廠文化街
以經營古玩字畫、碑帖舊拓、石硯筆墨、線裝書籍聞名的北京琉璃廠文化街曆史十分悠久。它的前身是遼代的海王村。元初,官方在該地建立燒製五色琉璃瓦的窯廠,得名“琉璃廠”。明永樂(1406年),因興建紫禁城,琉璃窯廠規模急遽擴大,成為工部所屬的五太廠之一(其餘四廠為神木廠、黑窯廠、大木廠、台基廠),附近百姓俗稱之為“廠甸”,明初的琉璃廠雖然規模已經很大,但附近野曠人稀,河流、池塘、高崗、下窪遍布,還完全是一片郊野景色。明朝末年,琉璃窯遷往京西門頭溝疏璃渠村,廠甸開始出現住戶和供舉人、進士進京會考時落腳下榻的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