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地方海關誌(2)(1 / 3)

在南北朝後期北周(557~581年)的文物中,發現陶器工匠郭彥在自製的粗陶上刻上了自己的姓名,這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商標文物。古代中國遠銷歐洲的瓷器,上麵的鈐記就注明了產地和年代。唐代,民間生產的紙張已普遍使用水印暗紋標誌。後來有的商品直接用行鋪、作坊名稱作為標誌。隨著商品性標記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產品上的標記也逐漸完備。譬如珍藏在中國曆史博物館內的北宋濟南劉家針鋪的“白兔”商標,圖文兼具,被人們視作是北宋年間商標設計的代表作。

不過,由於曆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我國的商標管理製度遲至明代末年,受到國內資本主義萌芽和外國資本主義衝擊,才逐漸產生。到清代,才較為重視保護和利用商標。據史書記載,清乾隆年間,有個叫王友龍的布商假冒別人的商標被告發到杜府。太守判王友龍有罪,令其“敕石永禁”。

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商標注冊試辦章程》,這是我國第一部商標法規。

古代的包裝原始社會末期,包裝工藝即已萌芽。從出土的彩陶看,當時容器的造型及紋樣都很精美,容量飽滿.如有的造型很像一個完整的動物。彩陶的裝飾花紋,多取法於自然中的物象,如日月星雲之類。這些容器可作液體如酒、醋等的包裝,此外竹筒、葫蘆、椰子殼也可盛酒、醋。固體的物品可用竹子或草編的簍子、筐或荷葉等植物包裝。甲骨文“蕢”形即用柳條或草編的筐。

奴隸社會商賈大量出現,此時青銅器的製造技術極高,青銅器主要用於盛酒或食品。還有白陶和漆器。陶器、角器和草器的使用已遍及民間。據初步考察,散見於先秦古籍中的容器名稱如盂、觥、箕、勺、鞘等有數百種之多,金、術、土、皮革門類齊全。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更加繁榮,此時的商品包裝出現了追求華麗的傾向。

珠子、玉、玫瑰、翡翠都成為包裝的裝飾,漆器加鑲了金屬口沿,使其結實美觀。

漢代的對外貿易遠及中亞、西歐。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為紙包裝創造了條件,降低了成本。

隋唐,國家統一強盛,善於吸收外來文化,像纏枝葡萄、吉祥語、海獸、字等裝飾都受西域文化的影響。越窯的興起,唐三彩的普及,各種精美的紙也大量生產,使此時的包裝豐富多彩。

宋代以陶瓷為出口大宗,著名的瓷窯有官、哥、汝、定、鈞等,用陶瓷包裝十分經濟。有的商品包裝還印上了地名、鋪名,以資區別,元代興盛的青花瓷更是馳名海內外。

明清兩代,工商業空前繁榮,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時期新流行的包裝有玻璃、琺琅製品等,植物殼方麵有葫蘆器,用綢、紗糊匣子作包裝,也很普遍。

鴉片戰爭之後,門戶開放,洋貨源源而來,繼而西方的石印、珂羅版、膠版等印刷技術也傳入中國。各種彩色商標、包裝都可以印刷,其紋飾內容幾乎包羅萬象,應有盡有,但這已屬於近現代包裝的範疇了。

店家字號麵麵觀

商業店鋪都有自己的字號,如同每個人都有一個名字一樣。以前店鋪的字號,多半以姓為別,例如姓張的就叫張家老鋪,姓李的就叫李家老鋪。據考證,宋朝、明朝的店鋪大體是這樣。

清朝年間的店鋪,大部分都有堂名,多用齋、堂、軒、居等雅稱。如“一品齋飯店”、“同仁堂藥鋪”等。後來商店的字號越來越多,所用之字顛來倒去,無非是祥、和、寶、發、興、盛、永、長之類。清代學者朱彭壽曾彙集字號的吉利字麵成一首“七律”“順裕興隆瑞永昌,元亨萬利複豐祥。

泰和茂盛同乾德(得),謙吉公仁協鼎光。聚益中通全信義,久恒大美慶安康。新春正台生成廣,潤發洪源厚福長。”將這56字歸類,不難發現,其意義不外乎說:數量眾多(萬、廣、豐),規模巨大(元、泰、洪),發展順利(亨、和、協),生意興隆(隆、昌、茂),事業持久(長、恒、永),萬事吉利(瑞、祥、福),公平信用(信、義、仁)等,均表了生意人的良好願望。

為店鋪取字號能反映店家的品性和趣味。有些店鋪的字號別具一格,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如北京的“獨一處”,上海的“天曉得”,長春的“真不同”等。

招牌字號有因襲現象,分三種情況,一種是假借冒牌,如王麻子剪刀店附近有汪麻子剪刀店;一種是表明同業淵源,甲店分出乙店,那麼乙店招牌至少有一字與甲店同;一種是聯號,表明都是由了一個東家出資開設的,如北京“永增”、“永增和”、“永通”三鞋店。

同一種行業,因不是一個東家,又有地域的不同,店招往往加上一個方向字。如北京的“東來順”、西來順”,吉林市的“東春發”、“西春發”之類,表麵看好似聯號,其實不然,不過也有用方向字表示聯號的,如北京東、西、南、北慶仁堂。

合資店鋪的字號,有的是從合資人的姓名中各取一字,拚合起來的,這種字號好像是盟約,也可以說是股東的簡名,所以有時很費解。還有用數目字表示合資人的多寡再加上一兩個吉利字,作為招牌的。如“雙合”,是二人合作;“三義:是三人合作;“四美”是四人合作;五人以上用數目字的就少見了,一般都喜歡用“某記”二字為代表,如“公記”、“台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