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店鋪有時更換股東或經理,為避免立案的麻煩,即在字號下邊加上“某記”二字。某記多取自姓名或堂名中之一字,其一是暗示所有權之轉移,其二是判別債權債務之責任,此與前述合作之某記不同。
也有用姓名作字號的,如四平市李連貴大餅鋪,可以說是用姓名作字號最早的店鋪之一。
有此馳名的商業店鋪的字號來自綽號,不過綽號不是隨便可得的多半是因為具有某種特征。例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鋪,字義很費解,卻遠近聞名。北京的“沙鍋居”,是因為用沙鍋煮白肉。朝陽門內一家小飯館,綽號“臭肉鍋”,因為經理姓郭,而他采購來的肉是剩的,所以就呼為“臭肉鍋”(鍋、郭同音),不明真相的極容易誤會,而他們卻因此買賣興隆。
國人喜歡老字號,字號愈老,信譽愈高。不過老字號也有徒具虛名者,在競爭中往往敗給新字號。清崇彝《道威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北京西單有一家出售熟肉製品的鋪子,叫天福齋。它創始於明代,具有數百年曆史,是家頗有影響的老字號:這家鋪子的肉製品,做工精細,味道鮮美,深得顧客好評。後來店裏有個夥計出號單獨經營,在天福齋的旁邊,另開一個鋪麵,也叫天福齋。老字號的主人看在眼裏,氣在心頭,為此打了許多年官司。最後,新字號讓了步,更名天福春,並從此發奮圖強,在肉食製作方麵精益求精,處處方便顧客,結果銷路大開,生意愈做愈興隆。而老字號天福齋,卻仗著在市場上的聲望,製作肉食偷工減料,糊弄顧客,慢慢地吃光了老本。
最後在市場上喪失了信譽,生意蕭條,敗在“天福春”的手下。
店鋪字號不僅僅起著標識作用,也不僅僅為招徠顧客和增加商店知名度,也體現著店鋪主人的文化素質和經營素質。
店鋪字號的文化內涵
生意興隆財源茂盛是生意人的良好願望,故而店鋪的字號多款以吉利之義。清人朱彭壽《字號詩》可以說是這種吉利字號的藝術概括。隻要從中取一個或兩個子,或三個字,就成了店鋪的字號。如北京“同仁堂”;“上海“協大祥”;武漢“謙祥益”;香港公司“惠豐…華豐”等等。其字號文采可見一斑。
有的字號取典雅之義,引章據典。如清代山東濟南老酒樓“者者居”,清人錢泳《履園叢話》,解釋說:“此出《論語》:‘近者悅,遠者來也’。”這個店名令當時文人雅士“一時絕倒”。成都有一家名為“頤之時飯店”,亦根據《論語》“不時不食”而命名的。表明自家餐館風味特佳,不來進餐則未免遺憾之至!小說家李郜人20年代在成都開設一家“小雅餐室”,即源於《詩經·爾雅》,從布置到食品確也體現小而雅,一時傳為美食美談。重慶有一家“四季香水果店”,取典於白居易“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聞琥珀香”
的詩句,點出了水果香的特色,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春之杏香;夏之瓜香;秋之蘋香;冬之桔香。”
由於漢字單音的獨特形式,商人們在取字號時更易於展示自己的文才。
如成都有一家回族餐館“回回來”,則是運用漢字單音疊字技巧,既標明了回族風味,又表達了請君回回來的吉利願望。雙關之意自見也。還有一家“賓賓賓館”,全意是以待賓客之禮,接待賓客的賓館,使人有一個良好的先人好感。
文房四寶、書畫裱褙店鋪的字號,大抵充滿了書卷氣,如北京的“榮寶齋”,湖北孝感市的“逸興齋”,無不體現了所經營的商品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味”,更易於招徠有這方麵雅興的顧客。
有些商店的字號是因某篇小說或戲劇而命名,如紹興“成亨酒店”,是因魯迅《孔乙己》小說而命名的字號。因布局古雅,又受小說之名的影響,故而贏得了中外遊客的青睞。曾轟動一時的滑稽戲《滿意不滿意》,虛構了以蘇州為背景的“得月樓”酒樓,前幾年蘇州果真建造了一座命名為“得月樓”的菜館,因建築古典,風景幽雅,又可賞月光情趣,經營名菜佳肴,故受到中外顧客的讚賞,可謂“因戲得名,應運而生”。
古代商業廣告
“廣告”一詞來源於拉丁文,意思是“我大喊大叫”。傳說,古羅馬商人爭相做生意,常常雇一些人在街頭鬧市大喊大叫。請大家到商品陳列處去購買商品。在我國,商業廣告不僅曆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
實物廣告即出示實物,自由交換。《史記—平淮書》載:“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日市井。”隨著都市興起、商業繁榮,實物廣告逐漸演化成“懸物廣告”。據宋吳自牧《夢粱錄》載,當時杭州酒店有“掛草葫蘆、銀馬勺、銀大碗”的。有些懸掛物成為店鋪的標誌,如“懸壺”(壺是古代盛藥的葫蘆)便是藥店的標誌。
叫賣廣告我國古代商人分行商、坐賈兩類。行商走街串巷,沿街叫賣,是我國原始的廣告形式之一。《楚辭》中有“師望在肆……鼓刀揚聲”、“呂望之鼓刀兮”的詩句。師望、呂望即薑太公,鼓刀即敲擊屠刀必示屠宰豬羊牲畜。他曾在肆“鼓刀揚聲”,可算得上是中國叫賣廣告的祖師爺。
文字廣告殷商時代,有個叫格伯的人,把馬售給一個叫棚先的人,這筆交易以銘文的形式記錄在青銅器上。湖北鄂州出土的漢魏六朝的銅鏡銘文帶有很濃的廣告意味,如“王氏作競真大好”,“榮氏鏡佳且好,明而日月世少有,宜子孫兮”,等等。據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汴梁城東的十字街口就有各類橫額、豎牌、掛板,其上有店名、字號、圖畫或圖文並用,像這樣的文字廣告牌有30多塊。詩句、對聯廣告也屬文字廣告,蘇東坡曾為賣饊子的老婦親筆題過一首廣告詩:“纖手搓來玉米勻,碧油煎出嫩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