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地方海關誌(2)(3 / 3)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臀金。”老婦將它置於店鋪顯眼外,使得該店聲名大振、生意興隆。

音響廣告用樂器或敲打特定的器物,發出特有的音響以招徠顧客。殷商時代,賣糖食商販就是用吹簫招徠顧客的。宋高宗紹興年間,杭州城內有賣“梅花酒”的,就是以鼓樂吹奏當時家喻戶曉的樂曲《梅花引》招徠顧客,使人聽梅思酒。

旗幟廣告用布綴於竿頭,白底黑字或青底白字,高懸於店前,以此招徠顧客。《韓非子·外儲說》中“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是關於旗幟廣告的最早記載。明代的《南都繁會圖》中可見南京北市街內外的各種店鋪的酒旗、市招、幌子,圖中還有舉著旗幟遊街做廣告的。

燈蘢廣告燈籠廣告,出現較晚,大約唐朝中、晚期才有。中唐以前,我國城市實行宵禁,沒有夜市,暮鼓響後,一切文化商業活動便停止了。較早的燈籠廣告記載,見於王建《夜看揚州市》“夜市千燈照碧雲”。到了宋代,都市繁華,商肆聚集,夜市大興,燈籠廣告得以盛行。燈籠還被用作飯店的標誌,並有數目和顏色的區別,數目表示飯店的等級,顏色表示所賣飯菜的品種。燈籠廣告是現代霓紅燈廣告的前身。

印刷廣告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印刷廣告也逐漸出現。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廣告是1944年在成都望江樓唐代墓中出土的一張《陀羅尼經》(鹹通九年)。它不僅刊刻有圖畫和中文,而且刻有外文。紙端還題有“成都府都縣口龍池坊汴宋馬鋪發售”幾個字,把生產單位、銷售地址、銷售單位、銷售辦法都刻印出來,還說明了產品質量。這比西方的印刷廣告早600多年,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標年板印品。宋代出現了銅板和活字印刷廣告。元代有把廣告印在包裝紙上的,湖南沅陵出土一紙元代廣告,右邊豎印:潭州升平坊內白塔街尼寺相對住危家,自燒洗無比鮮紅紫豔上等銀朱、水花、二朱、雌黃,堅實匙筋,買者請將油漆試驗,便見顏色與眾不同。四遠主顧,請認門首紅字高碑為記。”左邊豎印:“主顧收買銀朱,請認元日祖鋪內外圖書印號為記。”到明清、還出現了套色印刷的木板年畫廣告和招貼、仿單廣告等。

彩樓廣告我國古代還用商品、花物等紮成彩樓做廣告。四川廣漢出土的東漢市集畫像磚上.可清晰看到當時商店前用商品紮結的“彩樓”。《東京夢華錄》載:“凡京師酒店,門前皆縛彩樓、歡門。”《都城記勝·食店》記汴京“州南一帶,酒店皆結彩棚”。這些彩樓、歡門、移棚皆由實物及花草等物搭成,實為現在陳列廣告、櫥窗廣告的雛形。

草標廣告晉代,我國農村便產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都位於交通要道或津渡驛站所在地。因市場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簡易,多用草蓋成,加之糧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趕集者攜物來賣,便隨手拾一根草插在該物上以示出賣。這樣就產生了草標廣告。草標廣告在古代很普遍,如《水滸傳》中的“楊誌賣刀”,《儒林外史》中“範進賣雞”,都是在物上插一草標。

這種形式,迄今在農村集市上仍可見到。

姓氏廣告隨著經濟發展,各鋪坊為了維護商業信譽,保持傳統特色,便用姓氏作“字號”,於是產生姓氏廣告。早在《東京夢華錄》就載有北京汴京的小食大多用姓氏作廣告,如“北食則礬樓前李四家”,“南食則寺橋金家、九子曲周家”,“曹婆婆肉餅、醜婆婆藥鋪”等。

古今商業招幌五大類

古往今來,我國各類工商行業大都有以招幌招徠顧客、方便消費的習俗。所謂“招幌”,是“招牌”與“幌子”的複合式通稱。縱觀古今2000多年的各行各業招幌,種類、形式繁多,千姿百態,從其形式來看,太體可分為五大類型。

實物(或附屬物)幌即直接懸掛或陳列經營的商品,昭示給消費者。

例如:絨線鋪門外懸掛用木牌夾著的各色絨線匝,木炭鋪懸掛一小捆木炭,棉麻店懸掛一籃棉花一束麻,鬥笠、草帽店懸掛笠帽,靴鞋店懸掛靴鞋,壽衣莊懸掛或陳列壽枕、壽靴,煙袋店懸掛一束煙袋杆。有的則用商品附屬物作幌。如油店懸掛油瓶幌。以實物為幌的大都是經營小商品的專業鋪麵,是小買賣,以所經營的物品為幌,既簡便易行、成本低廉,又儉樸、明了。

模型幌是根據實物放大、誇張乃至變型處理的招幌,是由實物幌發展而來,比實物幌更具鮮明特征而講究藝術效果,兼有裝飾鋪麵的作用。例如:蠟燭店懸掛木製紅漆大蠟燭為記,篦梳店懸掛大製大篦梳為記,中藥堂懸掛一串術製或銅製的大膏藥模型,有的酒店懸掛一隻塗有銀粉的木製大酒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