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幌是以經營內容或商品的某種形象特征為記,招徠顧客。人們根據地方鄉土習俗、經驗,望幌即知是什麼店鋪或經營範圍、檔次。例如,有的酒店不掛酒壺模型或立體酒葫蘆模型,而是懸掛葫蘆的平麵模型板塊。舊時東北鄉鎮的大車店,招幌簡單而有多種分別。專門招徠窮過路的腳夫、貨郎、乞丐等客人的雞毛小店,掛的笊籬頭小幌。招徠一般過客人但不留乞丐的小店,懸掛一隻籮圈下綴幾根布穗為幌。招徠車把式、趕牲口的店家,懸掛梨包為幌,店裏備有馬糟、料缸供客人喂牲口使用。掛兩隻籮圈的店家,表示既招徠車馬住店,又留了一般過客。而懸掛五隻籮圈的大車店,飲食不僅比一般店好,還兼備酒與草料。最為闊綽的,是掛柳罐鬥子外加一串籮圈下綴紅布條的店。這種店不僅飯菜較好,還設有單間客房,有的還免費留有民間藝人為客人消閑解悶。這類店家的檔次、經營項目,均用不同的象征性招幌揭示給過往客人。熟悉本地風情的人,可根據其招幌樣式來作出消費選擇。
特定標誌幌有些招幌,從直觀形製上似乎看不出同經營內容有什麼關係,但由於沿用已久,約定俗成,消費者憑生活經驗一望即知。例如:酒店自古就習以酒簾、酒旗為幌,稱為望子;舊時的剃頭行業則以白布簾為記。
至今,有的漢族飯店仍以籮圈包紅布、綴紅布穗為幌,表示不僅供應主食,還兼肉食、酒菜;而清真飯店,則以籮圈包籃布、綴藍布穗為幌,表示供應清真飯菜。
文字幌這是一種多用同經營範圍密切相關的單字、雙字或言簡意明的駢體短語裝飾成的豎式、坐地式、衝天式等陳置方式的招幌。在明代一軸《金陵繁勝圖》中,即畫有帶茶、酒、書、藥、米、帽字樣的文字幌。舊時北京德愛堂藥房,置有一個寫有“德愛堂沈家祖傳七代小兒七珍丹隻此一家別無二處”22字的衝天招牌。更有一些店鋪往往延請名流題寫字幌,以此來提高聲譽、擴大影響。至於舊時的當鋪,以大書一個“當”字為幌,更為人所熟知。有些文字幌也用其他形式的招幌合為一體,成為一種混合幌。
作為一種古老的商業習俗,不僅營業地址固定的坐商設置招幌,而且許多行業的流動性行商也喜歡使用招幌。例如,舊時北京城裏扛著小木箱走街串巷賣檳榔膏糖的幌子,是箱上插著個口叼小煙袋的布製小人;吹糖人兒的挑子上插兩隻“糖人兒”;捏麵人兒的在箱架上插彩色“麵人兒”;走街行醫賣藥的,持有一隻布置豎招,上麵寫字,等等。此外,一些夜間營業的店鋪還設置燈幌。
商人的祖師:白圭
我國有個傳統,許多行業都有自己的祖師,如木匠的祖師是魯班,教師的祖師是孔子。商人也有祖師,他就是白圭。
白圭是戰國時期經營農產品的商人,因擅長經商致富而名滿天下。他在晚年總結出一套經商理論,為後世經商者所師法。他指出:“經商必須樂觀時變。”即經常注意農業生產變化動向和市場情況,堅持“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原則。他在豐年買進糧食,供應絲、漆;在蠶繭上市時,收購絲、錦和織物,出售糧食。采取這個辦法,不用與人爭買賣之價,就可得到不少的利潤。白圭還有一個薄利多銷原則,認為經商一般穀類等生活必需品,雖然利潤不高,但銷售量大,資金周轉快,仍可賺得很多錢。他重視商品質量,認為質量高的商品能贏得信譽。白圭認為,一個商人應具備“智、勇、仁、強”四個條件。要善於應變,勇於立新,懂得取予,能有所守。他不收缺乏這些才能的門徒。
《史記·貨殖列傳》中說:“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由於白圭在經商方麵成就突出,後世商人便把他尊為本行業的祖師爺。
唐代買賣中間人:牙人
漢朝已出現商品交換的中間人,但以牙人為名,到唐代才有。牙人本身並不創造價值,但在商品交換中分享利潤。其活動大致有以下幾種形式:
1.在交易中,牙人僅提供商品信息,促使雙方接觸。至於物價的高低,則由買賣雙方按質論價,自己議定。牙人得到一定的利益,稱為牙息,大致為1/10或略低。
2.牙人不僅為買賣雙方提供信息,而且以一方代理人的身份出現在交易中,替被代理人包攬買賣的全部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