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地方海關誌(4)(2 / 2)

從行商所具有的職能來分析,“十三行”的名稱是由“十三夷館”而來的。然而,到“十三夷館”去聯係交易的“洋貨行”卻不一定是十三家,可多可少,不過卻隻限於經過政府特許的經營對外貿易的“洋貨行”。因此,把“十三夷館”又可稱為“十三行”的“十三”的數字概括使用於所有經營這一業務的行幫,實際上是合乎情理的,在稱謂上也是確切的。過去,由於研究者對“館”的雙重性格不了解,致使對“行”與“館”的區別與聯係分不清楚,把行商的數字去扣“十三行”的“十三”,那是無論如何也扣不準的。

行話數字的“暗切頭”

舊社會72行幾乎每行都有行話,數字“暗切頭”是行話的一種,又稱“暗碼”或“掌”。下麵介紹幾種行業的數字“暗切頭”。

米行的十個數字“暗切頭”“一”——“旦底”;“二”——“斷工”或“挖工”;“三”——“眠川”;“四”——“橫目”;“五”——“缺醜”或“曲尺”(是指木匠用的“魯班尺”);“六”——“斷大”;“七”——“皂底”;“八”——“分頭”;“九”——“丸空”;“十”——“田心”。

這裏采用職舍一個字中的某些筆畫或改變一下某一個字的狀態的辦法,巧妙構成一個數字“暗切頭”。如取下“旦”字的底下一橫為數字“一”,挖掉“工”字中間一豎為數字“二”,“川”字躺著看是“三”,留下“田”字心是“十”……如果說今天的米價為“分頭缺醜”,那就是指“八五”這個數,同行業的人馬上心領神會。

當鋪用的十個數字“暗切頭”“一”——“由”;“二”——“中”;“三”——“人”;“四”——“工”;“五”——“大”;“六”——“王”;“七”——“夫”;“八”——,“井”;“九”——“羊”;“十”——“非”。

當鋪用的數字“暗切頭”,是以每一個字上下左右露出的筆畫的字頭多少來表示數字的。如“由”字上麵一豎露出一個頭,為數字“一”;“人”字上下共露出三個字頭為數字“三”;“非”字上下左右共十個字頭,為數字“十”。店當朝奉隻要站在高櫃上說一句:“人非”,那就是在說:三十”這個數字“暗切頭”,賬房先生就可以以此人賬登冊了。

挑腳、抬轎用的十個數字“暗切頭”“一”——“挖”;“二”——“竺”;“三”——“春”;“四”——“羅”;“五”——“悟”;“六”——“交”;“七”——“化”;“八”——“翻”;“九”——“旭”;“十”——“田”。

這裏的數字“暗切頭”是藏在裏麵的。如“挖”字裏麵藏著一個“乙”

字,就是數字“一”“春”字裏麵藏著數字“三”。因此,隻要說出“挖旭”

兩字,就知道是在指“一九”這個數字,討價還價起來,同行的人就口徑一致了。

至於五金行業,更是特別,它是用10種顏色來表示數字“暗切頭”的,即棕、紅、橙、黃、綠、藍、紫、灰、白、黑。隻要說出“黃紫”、“白棕”,便知道是指“四七”、“九一”兩個數字了。

還有的取《論語》章頭一個字以代數字,如學為一,為為二,八為三,黑為四,公為五,雍為六,述為七,太為八,子為九。

三十六行

人們常用“三十六行”一詞來概括社會的分工。如果在某一行業某人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又有“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之說。然而事實上,又豈止三十六行?所謂“三十六行”者,隻不過是一個虛指之數,是對各行各業的概稱。

關於行業,據《清波雜錄》所載,我國唐代的主要行業就有許多,如:

肉肆行、宮粉行、成衣行、玉石行、珠寶行、絲綢行、紙行、海味行、鮮魚行、文房用具行、茶行、竹木行、酒米行、鐵器行、顧繡行、針線行、湯店行、藥肆行、紮作行、陶土行、許作行、巫行、驛傳行、棺木行、皮革行、故舊行、醬料行、柴行、網罟行、花紗行、雜耍行、彩輿行、鼓樂行、花果行等。

徐珂在其《清稗類鈔·農商類》中說:“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而約計之,日三十六行,倍之則為七十二行,十之,則為三百六十行。”

因此,今天人們常說的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並非行業上的具體數字。而是舊時對各行各業的約稱,到今天也一直沿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