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中國古代貨幣文化(3)(3 / 3)

“再查部臣議行銀票,意謂票與鈔相關,欲以此試鈔之行否,”(《王侍郎奏議》卷三《請將鈔法前奏再行詳議片》)可見紙幣稱鈔票同戶部官票的名稱大有關係。自從戶部官票稱鈔票後,各種紙幣亦通稱鈔票,“鈔票”之名遂不脛而走,一直使用至今。不過此說仍有斟酌的必要,戶部官票已稱鈔票當無疑問,但將它作為紙幣稱鈔票的起源,似有待於進一步佐證。

總之,以上幾種意見究竟孰是孰非,目前尚無定評。隨著學術界研究的深入和討論的展開,我國紙幣為何又稱鈔票的曆史真相,一定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鈔票

我國紙幣的發行,比歐美早600多年。

鈔票即紙幣。追溯鈔票誕生的曆史,應該首推我國為最早。有人認為鈔始於唐之“飛錢”,但也有人認為這種“飛錢”是一種彙兌而非紙幣。比較多的學者認為紙幣始於北宋的“交子”。

宋真宗時的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由四川的16家富戶主持發行紙幣,稱為“交子”。交子的出現,在經濟史、世界印刷史和出版史上,都有劃時代的意義。當時發行額是1256340緡,三年更換一次,備有本錢360000緡。後來由於富戶衰落,1023年,政府收回紙幣的發行權。宋仁宗天聖年間,政府在益州設“交子務”,專司貨幣發行,流行漸廣。徽宗時改稱“錢行”。南渡後,高宗又有“會子”,也稱“關子”或“關會”。以後各個朝代都繼續發行紙幣,名稱不一,如遼、金有“交鈔”、“寶券”,元代始大量用鈔,職代稱“寶鈔”。清成豐有“戶部官票”,與銀一律;有“大清寶鈔”,代製錢行用。偽造鈔票(這裏指“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者斬監候,鈔票聯稱成為紙幣代用名。始於此。

紀念幣

我國最早的紀念幣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鑄造的“齊返邦長法化”

刀幣。“齊返邦”即齊國重新建立政權的意思,“長法化”,即實行法定貨幣的意思,這是齊王複國建製的紀念幣。

漢代曾鑄過金五銖,作為宮廷紀念幣,唐代鑄過開元通寶金銀幣,考古工作者曾在西安唐代窖藏中發現過金幣30枚、銀幣400餘枚,可能是專供帝王、貴族賞賜、贈送的紀念幣。《資治通鑒》有一條記載,唐玄宗“賜楊貴妃喜兒金銀錢”。《唐書—玄宗本紀》也有記載:“玄宗宴請王公百僚於天門,令左右於樓下撤金錢,許中書門下五品官及諸司三品以上官爭拾之。”

明代鑄造過軍隊屯田獎的紀念幣,其文日:“冠八閩,屯田道獎。”幣麵正反各鑄四個字。清代康熙回壽辰時特製過“祝壽錢”,後又鑄造過光緒大婚喜慶紀念幣,數量極少,現已成為稀世珍品。

民國時期,紀念幣名目多樣,數量大增。民國政府為了紀念推翻封建統治的勝利,首先鑄造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銅幣,繼之又鑄造了大量的孫中山頭像開國紀念幣銀元。隨後又有袁世凱的“中華帝國紀念幣”及“洪憲紀元”飛龍銀幣,此外還有黎元洪、張作霖、曹錕、段祺瑞、蕭耀南、徐世昌、唐繼堯等軍閥以各種名義鑄造的頭像紀念幣。湖南省還於民國十一年一月一日鑄造了雙旗三橫的“湖南省憲成立紀念”銀幣。

金幣

金幣進入流通領域,還得從春秋戰國時期說起。當時,楚國為了滿足大宗交易的需要,用當地產的黃金鑄造了“郢愛”幣;“郢爰”幣一般為方塊形,表麵鈐有若幹方形印,印文為兩個字:第一個字為國名或地名,第二字是貨幣重量單位,如“郢愛”的“郢”為楚國國都即今天的湖北江陵縣,“爰”就是貨幣重量單位。每塊“郢爰”上鈐的印數不等,多的可達50多州,少的僅有一個。每一個印可分成一個單獨的方塊金幣,每一個小方印塊金幣的重量也不同,重的可達73克,輕的隻有4克多一點,一般的重量多在14~17克之間。“郢爰”金幣的成色極高,高的可達99%以上,低的也有95%左右。“郢爰”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金幣,除此之外,楚國還陸續鑄造了“陳爰”、“鄰爰…“酈爰”、“眇爰”金幣,形製、重量大致與“郢爰”相同,但數量較“郢爰”少得多。在江陵、大冶、宜昌都曾出土過郢爰金幣。

有趣的是,位於宜城縣東南方的鄭集公社的楚皇城遺址內有一不大的高坡,每逢暴雨過後,當地群眾總能在上麵拾到金屑、金粒以致金塊;於是人們給這個高坡起了個名字,叫“散金坡”;考古人員在考察了這個高坡後,認定這些出土的金屑、金粒和金塊是楚國的郢爰、鄢爰金幣。

到了戰國晚期,由於楚國屢遭秦兵的進攻,國內一片混亂,原有的“郢爰”金幣幣值下跌。為了維護楚幣信用,楚國停鑄了“郢爰”,改鑄“盧金”。“盧金”的鑄量極少,可能是因為剛開鑄不久,楚即告滅亡了。據考證,漢代的金幣可分為馬蹄金和金五銖錢二種:馬蹄金又稱“麟趾蹄”,始鑄於漢武帝太始二年(前95),其形狀似馬蹄,故名。“五銖”錢與銅幣一樣,圓形,方孔,重9克左右,幣麵鑄有“五銖”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