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中國古代貨幣文化(5)(1 / 3)

鄭成功收複台灣(公元1662年)之前,曾在漳州府、廈門島、金門島做了艱苦的準備工作。為了繁榮經濟,主動控製貨幣的價值,下令自鑄銀元。據漳州一帶傳說,當時鄭成功攻打漳浦縣城,從一豪紳李寶宮家中挖獲一窖巨額銀錠。於是,便開始鑄造“漳州軍餉”銀元,漳州府民間稱為“鄭成功大元”。解放後,漳州市一位老人捐獻了一枚“漳州軍餉”銀幣,引起了我國考古界的關注。1962年年末,當時的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同誌到廈門市參觀,親自鑒定了這枚銀元。他稱了這枚銀元的重量為七錢二分,又翻閱了有關鄭成功的資料,辨認出銀元的一朵花押是由“朱成功”三字組成。鄭成功早年曾受到明皇的器重,曾賜娃朱,說明這三字無誤。郭沫若高興地說:

這是寶貝,是我國最早鑄造的銀元。自此,人們一般認為“鄭成功大元”便是我國最早鑄造的銀元。

2.又有人認為我國鑄造銀元的時間要比300年前的“鄭成功大元”早得多。據《金史》記載,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曾發行一種分一兩至十五兩的“承安寶貨”銀幣,每兩折錢二貫,這是我國最早的法定計數銀鑄幣。

長期以來,由於隻見諸文字,不見實物,因而眾說紛紜,無一定論。如清人所著《金朝泉譜凡例》中說:“承安寶貨,據文史應為銀錢,今所有者,皆係銅鑄,或者為銀鑄之銀母,亦未可知。”一直到1983年哈爾濱西部出土了六枚“承安寶貨”以後,這個謎底才被揭曉。“承安寶貨”的確是我國最早的正式銀鑄幣,它要比“鄭成功大元”早460多年。

3.還有一種看法是近代才開始鑄造。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歐美銀元始流入中國、至清末大量流入。最初習用墨西哥銀元,俗稱洋錢,麵刻鷹形,故稱鷹洋,又訛作英洋。林則徐圖謀自鑄相抵製,以不適用而罷。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台灣曾仿製銀元,稱為“銀餅”。光緒十四年(1888年),廣東始造銀元,稱“龍洋”,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90%。銀元原作“銀圓”,俗省作“元”。各省繼起仿造,中國自鑄銀元自此始。《辭海》、《辭源》均主此說。

古代金屬錢幣的鑒定

鑒定古錢(銅或鐵質),不可不了解它的某些偽造方法,從偽造方法中也可知道某些古錢的鑒定常識。

舊時,偽造古錢的主要方法有:

1.翻沙法

即用木質或骨質或軟石雕成古錢的模型來翻沙,或用原錢做成模型來翻沙。如依據錢幣時代的文字製作,揣摹收集古錢人的心理,用木質或其他質料等雕成一種特殊錢的模型翻沙偽造。此類偽錢過去市上頗多。如宋徽宗聖宋通寶錢,原無篆書,錢但蘇州爐坊曾偽造篆書錢。又如遼太宗天祿年間未見有錢,沈陽爐坊曾依照遼錢文字偽造一種天祿通寶。此種錢偽造技術很高,稍不留意,即容易上當。還有用稀見品原錢做模型以偽造。此類偽錢市上亦多,文製大小粗細看來與真品無異,但細細分辨,在精神色澤上還是有區別的。如民國初年北京墾地掘出一品金泰和通寶折十楷書錢,為馮姓錢商所得,他用原錢做模型翻鑄六枚,幾可亂真。

2.改刻法

選取舊銅錢較厚的磨去其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種稀見品的文字來偽造,此種所見甚多,西安有改刻貨泉為壯泉三十或中泉三十或涼造新泉。其他地方則如八銖半兩改刻為兩嗇,五銖改刻為太清豐樂,小貨采改刻為永光景和等,例子不勝枚舉。還有選擇舊銅錢文製模糊的添刻文字或星月,如改刻半兩為兩兩或半半,改刻五銖為五五或銖銖,半兩或五銖或背麵添刻文字或星月花紋,無背文的錢則添刻背文或星月,或將有背文或星月的錢刻去其背文或星月。更有以舊銅片做成錢形,添刻罕見品的文字。但此法費工頗大,並要有高超技術,故所見不多.

3.挖補法

將普通舊錢的文字挖去一半或全部,再取別錢文字或另用銅片打成文字來補貼上,如五銖錢挖去五,補上它錢的字,成為“銖銖”,挖去銖宇.補上它錢的五字,變成“五五”。還有一種是照著原有文字的筆畫改為罕見文字,將一部分筆畫挖去,再用生漆填補。

4.拚合法

將二個舊錢各取一半來拚合的,如二枚五銖錢各取一半拚為“銖銖”或“五五”,半兩錢亦如此。

5.打製拚合法

是將二塊薄銅片,一塊打製麵文,一塊打製背文,製成錢樣,拚合而成。

而且,偽造古錢在色澤方麵也極有講究,其造法大致有:

1.綠色

因出土古錢皆有綠鏽,為顯得逼真,偽造綠鏽的方法有:①將偽造的錢埋入土中,經二三年取出,就有滿身絕色的鏽。②將偽造的錢浸以鹽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後取出便有綠鏽。浸以鹽酸或醋酸的偽錢,若被放到陰暗潮濕處,也能發生綠鏽。但此種綠鏽浮在表麵,不能入骨,較真錢的綠鏽鬆脆,容易脫落,且不能發生硬綠,隻能成土化綠,所以硬綠鏽是不能偽造的。③用膠水調以綠色粉末,塗在偽錢上,再加以泥漿水,候幹,便成土化綠。這類偽錢若經開水泡煮,綠鏽便會完全脫落。④用鬆調成綠色粉末,塗在偽錢上,便成了一種類似硬綠的鏽。乍看不易辨別,如以熱手摩擦之或熱水浸之,用鼻嗅覺有無鬆香氣味,便能分辨其是否為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