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國古代貨幣文化(6)(1 / 2)

這個時期,還有湘鄂贛、湘鄂西、鄂豫皖、湘鄂川黔、川l陝、陝甘、海陸豐等幾個蘇區,先後建立了特區分行及信用機構50多個,發行了紙幣、銅幣、銀幣、兌換券、流通券、信用券、信用條等。蘇區紙幣有個明顯的特征,幣上均有革命口號,如湘鄂西蘇維埃政府特區分行發行的紙幣,其口號是:“衝破敵人經濟封鎖,實現蘇維埃政綱。”

2.抗日戰爭時期。1937至1945年,中國共產黨為了抵抗日本帝國的戰略,在陝甘寧邊區以及全國許多地方開辟了抗日根據地,並在根據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成立了根據地銀行,發行了貨幣。“晉察冀邊區銀行”首先成立,並首先發行了邊區“銀行券”。繼之陝甘寧邊區“延安光華商店”發行了“代價券”。還有“北海銀行”、“冀南銀行”、“魯西銀行”、“淮南銀行”、“淮北銀行”、“豫鄂邊區建設銀行”、“江南銀行”、“浙東銀行”等十多個邊區銀行都發行了紙幣,其數量、品種之多遠遠超過了土地革命時期的貨幣。

3.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武裝隊伍,為爭取全國的解放,進行了三年的解放戰爭。在原抗日根據地基礎上,解放區逐步擴大,又新建了一些銀行,如“東北銀行”、“長城銀行”、“中州農民銀行”、“北海銀行”、“南方人民銀行”等。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在全國即將解放的時候,為了統一貨幣發行,1948年12月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撤銷了分散的各地區銀行,並按比例收兌各銀行發行的貨幣,各解放區銀行分別完成了特定的曆史使命;1951年,除西藏、台灣外,“中國人民幣”在全國通行。

中國貨幣金融之最

1.最早的金屬貨幣,是3000多年前的商代銅幣,形狀似貝。

2.最早的鑄幣,是兩千餘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刀幣,形狀似刀;布幣,形狀似鏟。都是金屬鑄幣的雛形。

3.流通時間最長的鑄幣,是兩千多年前秦始皇鑄造的方孔圓錢,沿用到清末才廢止。

4使用時間最長也最成功的貨幣,是五銖錢,自漢武帝直到隋朝,共700餘年。該錢在形製重量等方麵開標準化之首,每枚錢重4克左右。為後世錢幣沿用。

5.麵值最高的銅幣,是王莽時期發行的“國寶金匱值萬”,其麵值為當“五銖”錢一萬枚或當黃金一斤。

6.最輕的錢,是所謂鵝眼錢,即言錢型小如鵝跟,流行於劉宋時期,11300錢長不到一寸,“入水不沉、隨手破碎”。

7.最複雜的銅幣,是明崇禎錢,其文字、大小、厚薄、輕重千變萬化。

8.最大的銅幣,是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的半枚太平天國特大花錢,直徑為335厘米,厚0.8厘米,僅現存的半枚殘片就重2170克,估計全片重4500克。

9.最早的帶色紙幣,是公元1105年北宋印發的“錢形”,有花紋圖案,有紅、藍、黑三種顏色。

10.現存最早的紙幣,是1982年在呼和浩特東郊遼代古豐州城遺址發現的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到至元六年(1269)間發行的“中統元寶交鈔”。

11.最大的紙幣和流通時間最長的紙幣,是公元1375年明朝印發的“大明寶鈔”,長6寸,寬4寸,一直流通到清朝,共200多年。

12.最早的銀元,公元1659年—1661年間,鄭成功鑄造的銀幣。

13.最早由銀行發行的紙幣,是公元1897年建立中國通商銀行後翌年發行的“銀兩券”、“銀元券”,背麵印有“中華帝國銀行”字樣。

14.麵額最大的紙幣,是1949年5月10日原新疆省地方銀行發行的印億元紙幣,這張鈔票的奇特之處,還在於它正式印有另一種麵額:“折合金元券1萬元。”

15.最早兌換黃金的貨幣,是公元7年西漢王莽發行的鑄銅幣“錯刀”,每枚五百錢,20枚兌換黃金一斤。

16.最早的鉛錢。是公元918年五代時發行的“乾宇重寶”,10枚兌1枚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