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最早的銀本位貨幣,是公元1137年(宋紹興七年)發行的紙幣“銀會子”,也叫“銀票”,分一錢、半錢兩種。
18.最早的貨幣資料,是東晉時的《劉氏泉誌》,原本已失散,比歐洲早800多年。現存最早的是公元1149年南宋時的《泉誌》,共15卷,收錄泉幣325種,作者洪遵。
19.最早由國家出版的有關貨幣的書,是公元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印刷的《錢錄》,共16卷。
20.最早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雙柱銀元,俗稱“本洋”或“雙柱洋”,16世紀末(明萬曆年間)由西班牙商人攜入。
21.流入中國最多的外國銀元,是墨西哥鷹洋。
22.中國人設立的第一家新式銀行,是中國通商銀行,成立於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由盛宣懷創辦。
23.中國最早的國家銀行,是清政府設立的戶部銀行,成立於1904年(光緒三十年)。
24.最早在中國設立的外國銀行,是英國麗如銀行,後改稱東方銀行,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在香港設立。
25.最早的國家造幣廠,1979年陝西省澄城縣坡頭村發現了一處古代鑄幣遺址,專家認定正是《漢書·食貨誌》上記載的西漢“上林三官”鑄幣地,也就是漢武帝於元鼎四年(前113)設立的國家造幣廠,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國家造幣廠。”
26.我國第一家造幣廠,是1928年4月工農紅軍第四軍成立後,為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解決軍需給養,在井岡山和上井村創辦的一家造幣廠。該廠專造“花邊”(銀元俗稱),原料主要來自軍民打土豪抽繳的大量銀鏈、首飾及各種銀質器具。
錢幣上的曆史人物
中國古代錢幣極少以人物為圖案。人們隻在一種花錢(並不參與流通的玩賞物)上見到正麵分別是持雙鐧的叔寶(秦瓊)和執鋼鞭的敬德(尉遲恭),民間一般作壓邪之用。
我國最早的人像幣出現於近代,是四川省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鑄造的四川盧比銀幣,正麵圖案是光緒皇帝半身像。
清末湖北官錢局“拾兩”銀兩票上的人像為張之洞和端方。北洋天津銀號“壹元”銀元票的人像是李鴻章。華商上海信成銀行“壹元”正麵圖案是清朝商部尚書載振。光緒三十四年(1908)成立的大清銀行發行的兌換券用攝政王載灃的頭像作圖案。
民國時期,粵省軍政府通用銀票“伍元”券,正麵印的是都督陳炯明像,中國銀行洪憲紙幣上的袁世凱被兩頭獅子“拱衛”著。1909年浙江興業銀行發行的第三版“一元”、“五元”、“十元”的鈔票圖案為王陽明、勾踐和黃宗羲頭像,民國後期的鈔票多用孫中山、蔣介石的頭像作圖案。
除了鈔票以外,民國時期大量的鑄幣上也鑄上了許多曆史人物的頭像。
比較著名的曆史人物有:孫中山、黎元洪、袁世凱、徐世昌、段祺瑞、張作霖、曹錕、陸榮廷、唐繼堯、倪嗣衝、周西城、褚玉璞、蔣介石。幣材多為金銀。
有諷刺意味的是,抗戰時期,偽政權的聯合準備銀行、中央儲備銀行,曾用關羽、嶽飛、孟子、堯帝、孔子、孫中山等人像作鈔票圖案。
革命根據地貨幣也曾用人物頭像作錢幣圖案。土地革命時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西北分行、川陝省銀行以及很多根據地鈔票用馬克思、列寧、斯大林像作圖案。
1931年中國蘇維埃“一元”銀幣、1932年鑄的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銀幣,用列寧頭像作圖案。
抗日戰爭時期,江淮銀行、淮北地方銀號以毛澤東的頭像作圖案。1942年海南島瓊崖東北區政府發行的國幣代用券,正麵右側有當時東北區政府主席馮白駒的頭像。
解放戰爭時期用毛澤東的頭像作鈔票圖案的銀行有:華中銀行、皖西工商管理局、滇黔桂邊區貿易局、長城銀行、東北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