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我國發行了魯迅、馬可·波羅、陳嘉庚、鑒真大師、馬克思、愛因斯坦、李清照、曹雪芹、宋慶齡、高爾基等著名曆史人物的紀念幣。並開始分組發行中國傑出曆史人物紀念幣。但建國以來第一張用曆史人物作圖案的流通紙幣,是1988年發行的新版人民幣“壹佰元”。鈔票正麵中央主景是用多色圖案襯托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浮雕側麵頭像。
古錢幣上的動物
中國曆代鑄幣,很少出現動物圖案。現有史可查者僅有兩例:一為唐朝肅宗乾元年問鑄造的乾元錢,其背麵偶有飛鳥圖;其二,從明太祖朱元璋1361年始製大中通寶錢,到崇禎1630年後所鑄崇禎通寶錢,背穿下作奔馬形圖案,俗稱跑馬崇禎,跑馬錢當時的鑄量並不少,但由於圖案特殊,造型美觀,頗受集幣愛好者的青睞,故後世偽造者甚多。偽品中也有作二馬或四馬圖案者,但錢型較厚。泛真品的錢型均較薄且輪廓規矩,從此錢的文字形製來分析,當鑄於南京。崇禎跑馬錢非出於一人一時之心血來潮,實為官爐所製。
由錢幣產生的政治謠言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由錢幣產生的政治謠言可真不少。而且“三人市虎”,這種錢幣謠言能量極大,經常決定著權柄互易、王朝興替。
最早的錢幣謠言,產生於箴言倡行的新莽時期,王莽篡權後,進行了多次貨幣改革,公元9年第二次幣製改革廢除了契刀、錯刀和五錸錢。原因是這些錢幣字寓“金”“刀”,而劉字繁體字為“到”,有劉姓漢室複興之意,故加以廢除,結果搞得幣製紊亂,民怨沸騰。
不久,王莽鑄造的另一種錢幣“貨泉”,更讓人們議論紛紛。因為劉秀起於春陵白水,號白水真人,而“貨泉”之泉正合此意。這場謠言盛傳的結果,是王莽被殺、劉秀上台建立了東漢王朝。
東漢靈帝,好聚錢財,不擇手段,以公開賣官而聞名。並將賣官所得五銖錢,在西園建造五金室收藏。中平三年(186),靈帝開鑄新錢,錢背鑄四道連於邊緣,俗稱“四出文”又叫角錢。《後漢書》卷108張讓傳記載:“鑄四出文錢,錢皆四道,識者竊言催虐已甚,形象兆見,此錢成,必四道而去。及京師大亂,錢果流布四海。”
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鑄太貨六銖,錢文“六”字如人以手叉腰,人稱“叉腰哭無子”。為不祥之兆,旋陳被隋所滅。
明末崇禎錢中,有一種錢背麵鑄有馬的圖案,人稱“跑馬崇禎”。此錢一出便有“一馬亂天下”的民謠。一馬亂天下有二講,一為明末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為王,闖字中有馬,故寓李自成率軍滅明之兆。另一說為南明福王在南京建立的小朝廷中,奸臣馬士英掌權,國將喪之於馬士英,後果如是。
錢幣謠言的實質反映了曆史上社會動蕩時期的政治混亂及勞動人民對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壓榨的不滿情緒。
帝王嗜“大”錢癖習
曆代封建帝王都有嗜大錢的癖習,越是在國勢危殆、政權欲墜、經濟凋敝時,越愛誇大,以顯示皇權的神秘、威嚴,愚弄善良的百姓,掩蓋靈魂的空虛和國力的衰竭。這些在流通的錢幣中呈現了規律。為後人多了些茶餘飯後的笑料。
大唐通寶,不是顯赫一時的唐帝國的錢幣,而是偏安江南的南唐鑄幣。
當時,宋太祖趙匡胤虎視眈眈,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精書畫、諳音律的後主李煜,麵臨強兵壓境,毫無禦敵之勇,隻好誇大示強,掩蓋危亡之況。無限江山,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便是李煜的歸宿。
大宋元寶,是山河破碎風飄絮的南宋錢幣。這與南宋王朝的大忠臣陸秀夫背著小皇帝,在南海壓山跳海自盡,也隻相距50年。同樣,滅亡南宋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全盛時期,沒有發行大元通寶。大元通寶恰恰是在元朝幣製崩潰,民間拒用元鈔,不是不以銅錢代鈔的武宗時發行的。
經濟崩潰,意味著政權搖晃,“大元”已朝不保夕了。
大明通寶,是崇禎十七年清軍入關,天下大亂的時局下,由魯王在南京鑄造發行的,朱家子孫企望“大明”,招攬人心,挽救王朝。結果也沒有逃脫覆滅的命運。清朝洋務運動後,引進了機器製錢,發行過類似的大清銅幣、大清銀幣等,泱泱乎大歟哉,也是出於同一心理,結局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