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國古代體育(2)(1 / 3)

除上述雜技的一般節目外,漢百戲中較流行的還有馬戲和幻術。《三國誌·明帝紀》裴注引《魏略》:“歲首建巨獸、魚龍、曼延、弄馬、倒騎,備如漢西京之製。”弄馬、倒騎即馬戲之一種。戲虎、戲鹿等,也是馬戲的一種。漢時馬戲已接近現代馬戲的部分內容。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載,東漢永寧元年,撣國王遣使“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肢解、易牛馬頭”。另據《漢書·張騫傳》,漢武帝時,趙破奴等統軍征服車師、大宛,“以梨眩人獻於朝”。顏師古注:眩與幻同,即今吞刀、履火、種瓜植樹、屠人、屠馬之術是也。可見漢代的魔術已薈中外精華為一爐,不斷發展和創新。南陽出土的畫像石,即有洋人吐火的畫麵,是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明證。

相撲鼻祖在中國

相撲,現在是日本的國技。日本國人曾以為大和民族在相當於我國唐朝時即發明了相撲運動而引以自豪和驕傲。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楚故都紀南城內的鳳凰山秦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彩繪相撲圖畫木篦。前來荊州博物館參觀的日本學者、遊客,見到這件稀世珍寶豎起大拇指噴嘖稱奇,連聲道:“相撲貴國的早,鼻祖的在貴國。”

先秦時期,古代中國稱相撲“角力”,是作為軍事訓練的一種體育項目,從形式上講是摔跤運動的一種,秦漢時期稱為“角抵”,作為一種運動技藝表演,至魏晉時始稱“相撲”,除宋元時期亦稱“爭元”外,後世一直沿用其稱。江陵鳳凰山秦墓出土的彩繪相撲圖畫木篦。篦長約7厘米,寬約6厘米,篦的握手上運用平塗色塊、點描線勾等藝術手段彩繪相撲圖畫。畫麵上繪有3人,均袒胸裸背,腰束巾帶,下著短褲,體態彪悍強壯,其中2人躬身馬步,揮拳運腿,激烈地相持撲鬥,奮力角抵;左側立一人,雙手平伸,目視著相鬥的二人,全神貫注,似作評判。整幅畫麵構圖簡練生動,線條活潑流暢,比例恰到好處,人物造型樸實自然,動作逼真準確,充分反映在秦代相撲角力已經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正規競技運動,彩繪相撲圖畫木篦既是一件十分珍貴的體育文物,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秦代藝術品、對於研究中國古代體育史、藝術史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的女子相撲

女子相撲,最早見諸記載者,為東吳的宮廷相撲活動。宮女們頭戴金步搖以相撲為戲,日毀以千計。但是,女子相撲作為民間藝術公開表演,則始於北宋。下麵所記的一場風波,則可見一斑。

嘉年間(1056一1063年),正月十八日上元節,宋仁宗到宣德門觀看百戲,其中有一節目,即“婦人裸體相撲”,因表演很出色,受到了皇帝的嘉賞。

當時,著名史學家、朝臣司馬光頗不以為然,認為“婦女裸戲”有傷風化,他特地寫了《論上元會婦人相撲狀》,奏請皇帝“詔有司,嚴加禁約,今後婦人不得於街市上以此聚眾為戲。”

其實,這是一大冤案。所謂“裸戲”、“裸女”、“婦人裸體相撲”,隻是女相撲手穿了無領、短袖的競技服,頸項與手臂裸露在外罷了。

盡管司馬光首先提倡詔禁,然而卻禁不勝禁。據南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臨安(今浙江杭州)相撲手表演相撲,開始都是讓女子數對相撲,以招攬觀眾,然後,男子才得出場,激烈競爭,形成高潮。當時,臨安湧現出了一大批相撲高手,也有不少名噪京師的女子相撲明星。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崇尚成功,騎馬民族的傳統風尚,也是男女老少,都酷好相撲。明清至近代,中國曾舉行過多次女子摔跤大賽。

摔跤起源

我國的摔跤起源甚古,稱為“角抵”、“角力”,相傳創始於黃帝與蚩尤的搏鬥。從西周到春秋戰國,角抵是國家訓練精銳部隊的重要項目,或者說一種軍事體育活動,秦漢後逐漸演變為娛樂性的民間體育活動,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原角抵受少數民族摔跤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新的摔跤形式——相撲。根據敦煌石窟的一幅相撲圖,比賽雙方袒裸上體,短褲赤足,頭發梳成直立的雙髻,即文獻所載“植發如竿”,這不但與漢代角抵的打扮一樣,也同今天日本相撲的打扮一樣。

到宋代,摔跤比賽開始有了比較完整的比賽規則和製度,並且每年在臨安相國寺舉行一兩次大規模比賽。

摔跤史話

摔跤在《漢書》上叫角、觳抵、角力,在《釋名》上叫相搏,在《角力記》上叫相權、相權,在《晉書》上叫相撲、相攢、校力,在《南史》上叫拍張。清末民初,北京叫“撩角”,保定叫“撩跤”、“貫跤”,天津稱“摔角”。此外,還有“摜跤”,“料跤”、“捧毯子”、“爭交”等名稱。滿族稱“布庫”、“撲虎”。西藏叫搏護和撲護。

摔跤的起源可以逆溯到黃帝時代,據史書記載,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摔跤是軍事訓練的重要項目,秦漢後作為武戲在各地盛行。《周禮·月令篇》:

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角力。《史記·李斯傳》:秦二世在甘泉宮作樂觳抵、俳優之戲。《漢書·武帝本紀》: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裏裏皆來觀。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戲上林平樂館。另據《漢書-哀帝紀讚》載,當時角抵已和拳術(手搏、卡)明確分開了。《隋書》:郡邑百姓自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戲,遞相誇禁至於糜費財力,上奏請禁之。大業六年丁醜,角抵大戲於端門街,天下奇技異能畢集,經月雨罷,帝數微服往服。唐代《角力記》載:曆代皇帝都愛好“角抵之戲”,在宮中常舉行角抵大會或者擢用出色的力士。宋代調露子撰寫了《角力記》,介紹了摔跤的曆史。元代蒙古族人常舉行摔跤比賽。清代鼓勵摔跤,設“善撲營”培養力士,分東營和西營,實力高者賜“撲虎”(一稱“布庫”)稱號,共分頭等、二等、三等。善撲營的力士每年12月23日在紫光閣為皇帝表演比賽,蒙古族力士也參加,十分熱鬧,清亡,善撲營關閉,力士們散到各地,有的當了教師,有的變成路邊賣藝之人,摔跤傳到各地,中心在河北的保定、北京、天津三個地區。民國初年,山東濟南鎮守使馬良組織了“技術隊”,聘請摔跤名家做教官。民國五年,馬良著《新武術·摔跤科》問世,中央國術館創立伊始,就把摔跤作為正課。民國二十四年,在上海舉行的全國運動會,把男婦摔跤列為比賽項目,蒙古族也有八名摔跤手參加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