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國古代體育(2)(2 / 3)

古代女子馬上運動

“堅圓淨滑一星流”,“霹靂應手神珠馳”,這兩句詩是唐代女詩人魚玄機和文學家韓愈用來形容馬球運動的。馬球亦稱擊鞠、擊球、打球,其打法是騎在馬上,用一種“球杖”擊球,既要求高超的騎術,又要有精湛的擊球技術。唐代馬球運動最為盛行,皇帝、貴族、文武官員都愛打馬球,婦女也有打馬球的。故宮收藏的唐代銅鏡刻繪之四女子擊球圖及出土的唐代擊球女俑,表明擊球在唐代婦女中較為流行。當時也有騎在驢上打球的,這種球戲特別在宮女中流行。五代時,後蜀花蕊夫人的《宮詞》中有“自教宮娥學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認,遍遍長贏第一籌”的描繪。據《東京夢華錄》卷七載,每年三月開封照例要舉行盛大的“百戲”活動,其中亦有女子馬球比賽。球員們“珠翠裝飾,玉帶紅靴,各跨小馬,人人乘騎精熟,馳驟如神,雅態輕盈,妍姿綽約”,比賽時還伴有鼓樂,煞是熱鬧。

古時,北方少數民族無論男女,自幼即練習騎射。“蒙人不論男女老幼,未有不能騎馬者,其男女童孩自五、六歲即能騎馬驅馳於野”。婦女也具有熟練的騎術,“青海之蒙古婦女,出必跨馬,數裏之遙,不常用鞍,輒一躍而登馬背焉。”清人王聰兒,湖北襄陽人。自幼學習跑馬賣解技藝,工技擊。

其夫齊林於嘉慶元年(1796)起義,事敗被害,聰兒繼之,被推為首領。

《清稗類鈔·義俠類》記載:齊王氏“工技擊,以鬻技四方,能著弓鼓立馬上,馳騁若飛”。

唐代宮廷嬪妃們常參加騎射行獵,在宮廷與民間,還流行一種端午節“射粉團”的遊戲。從陳及之所繪《便橋會盟圖》畫卷上,亦可看到唐代女子馬術高超的技藝:一男一女站立在馬背上,追逐著滾跳的小球,動態逼真。兩位手執采巾馬上跳舞的女騎手,立在馬背上如立平地,優美動人。南北朝戰亂時期的李波小妹也是一位射藝高強的巾幗英雄。

漫話健身球

“保定府三宗寶,鐵球麵醬春不老。”在河北省,長期以來流傳著這樣的民諺。鐵球,即現在的健身球,被列為三寶之首。

健身球始於何時?南宋《都城紀勝》一書記載,在當時京都臨安,已經有民間雜耍藝人用鐵球表演技藝,稱為“弄球子”。明朝嘉靖年間,鐵球在民間開始流傳,逐漸引起朝廷的注意。從此,民間每年向朝廷進貢若幹副,後來就有身懷絕技的工匠被召進宮裏,專為皇室精製鐵球以供賞玩。

又據清朝大內檔案記載,乾隆皇帝的老師紀曉嵐(官名南書房行走),把鐵球推薦給乾隆皇帝,供他作日常保健用品。傳說乾隆皇帝活到86歲,紀曉嵐也活到84齡,都得益於鐵球。

清末民初,保定市南大街甘石橋一帶,有幾戶烘爐匠,是生產鐵球的。

在城隍廟街附近,有兩個商號出售鐵球。保定府為京都之南大門,官僚、商賈南來北往,途經這裏,莫不爭相購買鐵球,或自用,或贈友,或孝敬父母,一時間鐵球名聞遐邇。

1975年10月,曾任國民黨河北省省長的商震從日本回國探親,來到保定。他想起保定的傳統產品,便索要鐵球。可是,“七七事變”後鐵球生產一蹶不振,解放以後仍未恢複生產,人們隻好從一位老工人家裏找來一副鏽鐵球,經過拋光,送給他。這位87歲的老人喜出望外。從此,恢複鐵球生產的呼聲便日見高漲。

近年來,河北定縣健身器材廠和保定市鐵球廠都相繼恢複了鐵球生產,並且為它起了個雅號,“健身球”。

鐵球原為實心球。清代,改為空心,內裝音簧,並加鐵丸,一副兩枚。

分高低音,俗謂一雌一雄。用五指撥動,能發出悅耳悠揚的聲音。今天的健身球為半機械化生產,無論外形和音質都已超越舊時產品。

擊劍運動漫話

“劍乃百刃之君”。擊劍運動在中國有著悠久而發達的曆史。早在西周時,擊劍就已出現,春秋時已相當發達。《吳越春秋》中著名的“越女論劍”

故事,便是生動寫照。越女說:“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複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說明當時的人對擊劍中的呼吸、動靜、虛實、內外、順逆、攻防等矛盾雙方關係處理的重要性已有深刻認識。不過,在火器發達以前,這項鍛煉價值極高的運動因其高度的軍事價值,常常充滿著“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