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就是“橋”,是現代技巧,舞蹈、雜技的基本功,在古代的舞蹈、柔術表演中是常見的。漢代的所謂五大名舞之一就是“下腰舞”。還有一種舞是揮袖與下腰相結合的“翹袖折腰舞。”潘自牧《記纂淵海》中記載劉邦的寵姬戚夫人就會此舞。在西漢墓中出土的陶俑和唐代敦煌壁畫中,都可以看到在樂人伴奏下的“下腰”場麵。明代彭大翼的《山堂肆考》所載“羊侃妾孫劑玉,能反腰貼地,銜得席上玉簪”。明人王圻的《三才圖會》中有雜技折腰的繪畫,可見古代的柔功是具有一定水平的。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描寫了長安城盛大百戲彙演中,提到“衝狹燕濯”。何謂“衝狹”?張銳注曰:“狹,以草為環,插刀四邊,使人躍入其中,胸突刀上。這與現代雜技的“鑽圈”相似,是較驚險的動作。所謂“燕濯”,唐人李善注雲:“以盤水置前,坐其後,踴身張手跳前,複卻坐,如燕之浴也。”這實際上是反複翻筋鬥動作,就像燕子掠水一樣,表現了身體的靈巧性。
《晉書·樂誌》記載,晉成帝成康七年,散騎侍郎顧臻上表曰:“……末世之伎,設禮外之觀,逆行連倒……足以蹋天,頭以履地,反天地之至順。”建議加以禁止。這裏所說的“逆行連倒”就是現在的後手翻。
空翻也稱“筋鬥”,是古代雜技戲曲中常出現的動作。最早有空翻史料的是雲南滄源地區原始社會時期的岩畫中,表明空翻的曆史是久遠的。漢代角羝百戲表演中,也有不少筋鬥。《教坊記》中說:“漢武帝時,一小兒筋鬥絕倫。”並且出現了連續空翻,“燕濯”就是一例。隨著宋元時期戲曲表演藝術的發展,“筋鬥”也走上了戲台。戲曲界有句行話:“京劇裏的筋鬥,雜技中的頂。”說明了筋鬥在戲曲舞台上的重要性。
《北京民間風俗百畫》中有一幅圖是描寫一個藝人手端盛米的簸箕自高案上翻下的情景,其說明中雲:“此中國攢香簸米之圖也,其技藝以打斤(筋)鬥為是,用簸箕內盛米,盛香,盛茶盅數枚,挨次端之,站於桌上,打斤(筋)鬥自上翻下,內盛之物一粒不能灑地,其技可嘉。”從圖上看,藝人做的可能是前空翻,落地態度從容,滿臉帶笑,技巧是很熟練的,還有一圖,文字解說曰:“此中國跟(筋)鬥之圖也。用桌一張,上放板凳二條,又用板凳一條仰合上麵,將頭放在板凳腿上,雙腳亦放在板凳腿上,翻身繞過,名為翻七寸子,此絕技也。”這一動作需高度的協調能力方能完成。側手翻向外轉體90°接空翻,在清代稱“虎跳”,《清稗類鈔》中記載一藝人的表演:“忽作虎跳,忽翻筋鬥,起落如蜢躍。”寥寥幾筆,勾畫了“虎跳”、“筋鬥”的生動形象。
原東北大學圖書館所藏《狩野本》和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信西古樂圖》
中,有集體造型動作。有柳肩倒立,即一人在另一人肩上倒立;有柳格倒立;還有三童重立,即中闊人站在下麵人腳上再頭頂一人,上麵人做倒立動作;四人重立等多人造型。《全唐文紀事》上記載,表演者“或以畫竿接脛,高五尺;或以踏肩踏頊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擲倒至繩上,還往曾無蹉跌”。
一個人肩上站三四人在繩上走,上麵人做空翻至繩上,這種集體造型的表演水平相當高了。
我國古代的技巧運動,絢爛多彩,千姿百態。它是廣大人民對美的強烈追求的表現。我們祖先懂得勞動與娛樂的辯證關係,因而,作為社會生活一部分的娛樂體育就逐漸發展起來了,技巧運動就是娛樂體育的一個部分。
八段錦
八段錦是具有悠久曆史的一種健身方法。曾懂輯的《道樞》和靈劍子的《子午引導記》都有記載。清光緒初,無名氏改編為:一、兩手托天理三焦;二、左右開弓似射雕;三、調理脾胃須臂舉;四、五勞七傷往後瞧;五、搖頭擺尾去心火;六、背後七顛百病消;七、攢拳怒目增氣力;八、兩手攀足固腎腰。見梁世昌《易筋經圖說》附錄。
滑冰小史
公元1230年,宋朝皇帝“幸後苑觀花,作冰嬉”(見《宋史·禮誌》)到了元朝,冰上括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在《帝京歲時記勝》中描寫了人們在封凍的江河上滑冰的情景。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清政府已把滑冰當作一種軍事訓練手段,成立了“技勇冰鞋營”兵種。清朝野史還介紹了當時使用的冰刀:“以鐵條嵌於鞋底,作勢一奔迅如飛羽”。清中、後期,還曾把滑冰改變為供觀賞的娛樂活動,每到冬季還挑選能手1000餘人作各種項目的滑冰表演。鴉片戰爭後,外國冰刀及滑冰方法傳入我國。
解放前,有條件滑冰的人很少,更沒有舉行過全國性的比賽。據史料記載,隻是在北京、沈陽、長春和哈爾濱等搞過地區性比賽,參加者隻是一些學生。1943年2月,在解放區延安曾舉行過一次冰上運動會,項目有男、女100米和各項表演。
新中國成立後,北方的滑冰活動得到迅速普及。1957年我國開始參加世界滑冰錦標賽,取得男子500米第二名,1963年王金玉和羅致煥打破了世界男子全能記錄,羅致煥還奪得了1500米冠軍,王淑媛取得女子1000米第二名。
龍舟競渡何時有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瀚波飛萬劍,鼓聲劈浪聞千雷。”這是唐代詩人張說的一首敘述龍舟競渡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