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國古代體育(3)(2 / 3)

1982年商務印書館編纂出版的《辭源》釋“龍舟”“民間端午競渡之舟,船飾龍形,故稱龍舟。”古代傳說五月五日地方競渡時也並非都用有龍飾的龍船。可見龍舟並非隻是用來競渡。競渡並非一定得用龍舟。

龍舟競渡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唐代中期,即《全唐詩》中張建封所作的《競渡歌》裏。文中雖找不到完整的“龍舟競渡”字樣,但用“兩龍”來競渡,顯然是指龍舟競渡了。

龍舟競渡這一名詞在唐代出現是因為在此之前,龍舟隻能由皇家使用,老百姓是無權乘坐的。在唐初開明政治的情勢下,正是汨羅江一帶的人們首先將龍舟與原有的競渡活動結合起來,在端午日舉行龍舟競渡,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從這一點出發,說龍舟競渡源自汨羅江,並非臆斷。

端午節龍舟競渡,相傳是為紀念公元前278年投江殉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遺俗。但這僅是傳說,實際上龍舟競渡並非屈原死後才開始盛行。

據《穆天子傳》記載,西周穆王時便有端午龍舟之俗。而在遠古時代,華夏族祖先以龍為圖騰,端午節便是古代華夏族人祭祀龍的節日。我國現代愛國詩人和學者聞一多先生曾找了101條古籍記載,發現吃粽子和劃龍舟均與龍有關,於是他聯係《說苑》和《國策》中有關吳越百姓“斷發紋身,以似龍子”的記載,進而推論出端午節原是吳越人民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而據西漢《越絕書》記載表明,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越國消滅吳國的紀念日,並開展龍舟競渡。誠如《江西誌書》雲:“……夜龍舟之戲,四麵多垂小燈,競渡如白日。”而在隋朝杜召卿所著的《玉燭寶典》中,則指出端午節龍舟競渡純係一種娛樂性節日活動。該書雲:南北朝時北方過端午節龍舟競渡,“在此罕有楫拯屈原之事”。

龍舟競渡作為一項既能娛樂強身,又能弘揚愛國精神的水上體育活動,幾千年來一直為百姓所喜聞樂見。

龍舟競渡趣談

晉太康二年,汲縣人盜掘魏襄王墓時得竹簡《穆天子傳》,卷五上有“天子乘鳥舟龍浮於大沼”的句子。該簡約成於戰國中期。此後“龍舟”便經常出現於各個時期的典籍中。戰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卒敗夫差而稱霸,越國水軍使用的戰艦,據說就是龍舟的前身。後來的龍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像龍的大型遊船,一類才是競渡使用的輕便龍舟。隋煬帝下揚州乘坐的龍舟,用幾十名“殿腳女”拉纖,船上飛閣流丹,窮極奢麗。宋代的龍舟更勝一籌。當時有一種雍容華貴的大型指揮船,船上建樓三座,扶梯上下,飛橋相接,船側有巨槳6隻,4人合劃一槳;尤妙的是,有些龍舟除去領船和舵手以外,劃槳者竟是清一色的年輕女子,彩衣映日,儀態萬方。

現代的龍舟大都船身狹長,前有龍頭,後翹龍尾,側繪尤鱗,劃行甚速。據聞閩浙的龍舟,以前都以幾種動物作為“護神”,如福州一帶便將猴神雕在船頭。因為龍舟比賽十分激烈,翻船落水的情況層出不窮,請“神”

護船,無疑是為了祈福消災。舟上編製十分嚴格,槳手以外,還須公推出領船1人,舵手1人,另有2人坐在船中,一個司鑼。一個司鼓。閩浙各鄉,平時對龍舟愛護備至。節日前夕,從建在龍王廟外的船棚中取出龍舟,掃淨塵土,有時還要重新上漆,以迎奪標之戰。

龍舟以外還有鳳舟,這是一種像風的樓船。有別於龍舟者,是船體除彩繪以外,還裝有兩隻巨大的鳳翼,羽色斑斕,可以舒合升降。民俗以龍鳳合壁為吉祥之象,鳳船參賽,更顯得喜氣十足,為節日增色不少。

競渡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踏百草,競渡。”

可見典籍裏的“競渡”比“龍舟”一詞出現得晚。

龍舟競渡是一場激動人心的奪標大賽。江上百舸爭流,夾岸觀者如雲,船中金鼓助陣,聲震雲天。傳統風俗,當賽程過半時,槳手便將鮮桃和糯米拋向江中。所祭之神有兩說、有說祭屈原者,有說祭曹娥者。

競渡當然是力的較量,但有時也要出奇製勝。爭先之法有兩種,或槳手先作速劃,隨後突然提槳減輕阻力,如此一提一放,圓轉如飛,舟馳似箭:

或當兩舟並駕齊驅時、一舟逐漸偃旗息鼓,趁對手麻痹時突然加速。過去的競渡因缺少組織,傳統的陋習加上鄉民的愚昧,致使鬥毆事件時有發生。

龍舟競渡活動,過去於每年的上元(正月十五)、上巳(三月三)、孟夏(夏四月)、重九(九月初九)亦必有之,場麵竟不在端午之下。有不少地方的龍舟節多以水嬉為主,以技取勝,其旨不在奪標。如粵桂一帶便在競渡中摻入舞蹈,船員分為兩部,槳手以外,另有一排白衣人站在舟中,手執白旗,袖帶甚寬。龍舟飛駛時,但見旗隨槳動,長袖齊揮,飄然有淩波之態,謂之“郎當舞”。

古代有許多皇帝喜看龍舟競賽,史載南唐李後主勵精圖治,曾在競渡時擺駕江邊,以挑選健兒充實水軍。宋徽宗崇寧年間,曾開放開封金明池“與民同樂”。參賽的龍舟上百戲雜陳,或立高竿,或架秋千,或於兩舟間拴一纜索,健兒淩波往來,如履平地;更有於龍舟上疊羅漢者,三名壯漢踩肩而上,中間一人執旗而舞,最上者舉一飛輪,盡管舟行如飛,“羅漢”卻能幾立不搖,且頻頻表演各種花樣。明朝的天啟皇帝嗜觀龍舟競賽,當比賽白熱化時,競高興得親自擊鼓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