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田獵
原始社會,田獵是我國原始人的必不可少的謀生手段,階級社會,田獵主要是作為一種娛樂和健身活動開展。並成為統治者練兵習武的手段。
古代的田獵主要有三種形式,步獵、車獵和馬獵。原始社會主要是步獵,春秋戰國時期車獵成為主要的田獵形式,這是由於當時車戰是主要的戰鬥方式,統治者利用車獵演習中戰的射、禦。騎射興起後,馬獵又取代車獵成為主要的田獵方式。
古代舉重活動
大力士和舉重在中國古代已有之。但開始用於軍事,不是用於比賽,也不用杠鈴。據《左傳》記載,在一次魯國軍隊和僵陽(今山東棗莊南)人作戰中,僵陽人大開城門,放進了魯國軍隊,而後放下了城門後的“千斤閘”,想要關起門來消滅魯軍,孔子父親叔梁訖雙手托起了千斤閘,救出了魯國軍隊。據說孔夫子也是個大力士,他能雙手舉起城門後的頂門杠。
漢代“百戲”中有“烏獲扛鼎”,是舉重入了雜技項目。將軍甘廷壽上陣能用手投十二斤重的石頭砸敵人,也算力氣不小。
唐代武則天創武舉,關於舉重的考試叫“翹關”,是要舉起一根長十七尺、直徑二寸半的棍子,舉起十次算合格。但要求有一隻手離棍子的一端不超過一尺,這是一種特別的舉重方法,隋唐時期舉重於此可見一斑。
除此,唐代宗時有“力能卷鐵舒鉤”的梁義,唐禧宗時有能身背一船,船上坐上二人,還能背著跳舞的王排優,這是屬於硬氣功一類的大力士了。
五代時有手使一杆別人舉都舉不起來,而唯獨他能動轉如飛的鐵槍王彥章,人送綽號“王鐵槍”。明初,江蘇太倉歐千斤有神力,“既老,嚐乘馬,遇橋,不進,臂挾馬趨過”(《太倉州誌》)。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期,還出現力舉幾百斤重的石獅子的僮族太平軍戰士覃貴福。他並且能將石獅置於膝蓋上,因而中過太平天國的“武狀元”。
以上隻是掛一漏萬地介紹我國古代的一些“大力士”和他們的舉重活動。
拔河拾趣
你是否知道,在我國古代,正月元宵前後,要舉行一種“牽鉤”的遊戲——拔河運動。
早在春秋戰國時,楚國為了攻打吳國,曾使用了一種一端帶有鉤子的拖繩,用來拖拉敵人的戰車和戰船。平時,即用此繩來訓練士兵“退則鉤之,進者牽之”。這種“牽鉤”的軍事訓練,即是拔河運動的最早形式。
到了唐代,拔河運動進入了興盛時期。大繩中立大旗為界,震聲叫噪,使相牽引,以隙者為勝,就者為輸。
神龍年間,唐中宗命其侍臣,在宮內梨園毯場,舉行過一次。禦前拔河比賽。其一方為七宰相二駙馬組成,另一方由三宰相五將軍組成,比賽之中,有二老臣撲倒在地,竟氣喘籲籲半天不能直立於地,引得中宗大笑不已。
唐玄宗喜歡拔河,他舉辦的拔河比賽,據稱挽者至於人,喧呼動地,蕃客庶士,觀者莫不震驚。為此,進士薛勝,曾寫了一篇《拔河賦》,來描述熱鬧的拔河競賽盛況。
民間的拔河活動則更為普遍。據記載,在襄陽(今南陽)一帶,常常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舉行正式的拔河比賽。古時拔河所用器材都很簡單。據《封氏聞見記》說最初用的是蔑繩,後改為大麻繩。在唐代這種麻繩長四五十丈,大繩兩邊各係著小繩索數百條,供拔河者手挽。
遊泳史話
遊泳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是深受人們歡迎的一項體育活動。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的《詩經·邶風·穀風》中就有“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遊之”的記載,遊泳的詞源即此。可見,在距今3000多年周代的人們已經掌握了遊泳的技能。
遊泳是怎樣產生的?古人已經認識到,它是出於勞動與生活的需要。
《莊子·秋水篇》說:“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宋人蘇東坡認為,南方人之所以會遊泳,是因為“日與水居”,“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最終掌握了遊泳的規律,“得於水之道”(《日喻》)。同時,遊泳還是一種軍事技能。古代兵書《六韜》中就把“越深水,渡江河”列為“奇技”。
由於遊泳技能有著廣泛的用途,遊泳活動就不斷地得到發展。漢代古籍《淮南子》中已有了關於遊泳姿勢的記載:“遊者以足厥(蹬),以手柿(劃)。”漢魏時已有端午節舉行遊泳比賽的習俗。唐宋時,每年端午節在錢塘江舉行規模很大的遊泳比賽,“善泅之徒,競作弄潮之戲。”
唐代有個跳水家曹讚,能在水中“回旋出沒變化千狀”。他可以在“百尺樁上解衣服投身而下,正坐水麵,若在茵席。”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精於象棋,也愛好遊泳,每到暑天,就和象棋能手周子善去溪水遊泳,並“於水麵以意為枰,行弈決勝負,愈久愈樂,忘日早暮。”至於古代小說中描寫的許多遊泳高手,大多數也不是神話。
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觀潮”一節中寫道:“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紋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投於鯨渡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這說明,當地群眾也有較高的踩水本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