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國古代體育(4)(3 / 3)

鬥草是古代人一項喜聞樂見的有益而又有趣的遊戲,通過它可辨識花草植物之名,增長植物知識。

踢毽子

踢毽子,是我國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它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的漢代已經出現,據文史家考證,漢代畫像磚上就有踢毽者的形象。唐宋時,踢毽子更加風行。技巧也更高超。北魏時,有12歲小兒能連續反踢500次。唐朝有個20歲的惠光,在天街進柱上踢毽子,也可連踢500次。宋人高承的《事物紀原》載:“今月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五成群走踢,有裏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名色,亦鞠之遺事也。”

作為一種民間體育活動,踢毽子有比其他體育活動更多的優越性,它不擇場地,不分男女,不需花錢買玩具,因而流傳很廣。在我國,塞外承德有“踢毽之鄉”的美稱,幾乎家家有毽,人人會踢。南國廣東也有所謂毽子會之類的遊藝活動。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說:當年廣州,每逢元宵節,“晝則踢毽五仙觀,毽有大小,其踢大毽者市井人,踢小毽者豪貴子。”據說河南少林寺的和尚,還曾把踢毽子作為一項練武的輔助功。

解放後,北京有個雜技演員譚俊川,78歲時,一口氣能踢6000多個,有32種變化動作。他還能用膝頭踢、腳底踢、正踢反踢、前踢後踢,又能用頭頂和鼻尖動作編成一套套花樣,毽飛人舞,矯健多姿。天津的周占元,能把4個毽子踢到頭頂的4個小碟子裏去,還兼做花樣動作。

跳繩

跳繩是一種有益的古老遊戲。

跳繩,古稱“跳白素”,在我國民間流傳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了。早在南北朝時期,跳繩已作為“祛病延年”的娛樂活動而盛行。每逢農曆正月十六,在黃河流域的農村中,都要進行兒童跳繩比賽,勝者有獎,絆繩者要受罰。明末清初,跳繩有了進一步發展,當時北京一帶有元宵節跳繩的風俗,而且跳繩的速度快如白光。

秋千

秋千也作革秋革遷。據《古今藝術圖》記載:“革秋革遷,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走奈者。”山戎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蕩秋千,是這個民族的一種遊戲。山戎族人最早是在栗子樹上借鉤子攀枝爬行蕩漾,由此而產生秋千。當時拴秋千的繩索為結實耐用,多用獸皮製作,故秋千古為革秋革遷,用“革”旁。

秋千在我國中原地區流傳較早,傳說齊桓公伐山戎,看到秋千便把這種遊戲帶了回來。南朝時宗懍著《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革秋革遷”這一段說,春天把長繩拴在高大的樹木上,士女穿上鮮豔的衣服坐在上麵,而後輕輕推拉,使它蕩漾在空中,這種遊戲就叫打秋千。到唐時宮中每年寒食時節競架革秋革遷,嬪妃宮娥戲笑為樂,唐玄宗呼為“半仙戲”。

在《山東誌書》中有很多關於秋千的記載:“新城縣:清明前一日墓祭,至日……出郊革秋革遷蹴鞠。”“堂邑縣:清明士女戲革秋革遷名擺疥。”“新河縣:

清明日。男女皆插柳枝各祭先壟。是月家置革秋革遷為戲,謂之釋閨悶。”《濟南府。府誌》載:“季春三月……清明插柳……婦女寧歸作革秋革遷戲,士女盛飾結伴遊春。”可見清明前後蕩秋千成為古代婦女傳統的蝣戲。古人認為蕩秋千可以“擺疥”,即祛除疾病;還可以“釋閨悶”,使深閨婦女能夠得到消遣的機會。

在古人的詩詞和其他文學作品中,有不少關於婦女蕩秋千的描寫,宋歐陽修《浣溪紗》“綠楊樓外出革秋革遷”和南唐詞人馮延巳《上行杯》中,“柳外革秋革遷出畫牆”皆是詠秋千的名句。從下麵兩首詩中,更又窺見秋千活動影響之深廣:“滿街楊柳綠似煙,劃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革秋革遷。”“笙歌蕭鼓沸春濤,耳回難禁應接勞。院落革秋革遷誰氏女,彩繩擲起過牆高。”

由此可見,秋千這種具有悠久曆史的遊戲,寒食清明時節最為風行,雖然幾千年在形式上沒有大變化,但它傳入中原後,便世世相襲,融進了中華文化之中。

關於秋千的起源還有一說,說是源於漢武帝時宮中祝壽之辭,本為千秋,取千秋萬壽之義,後倒讀為秋千,又轉為革秋革遷,此說附會的成分恐多,附錄備考。

釣魚詩話

有人說:“湖邊一站病邪除,養心養性勝藥補。”更有詩雲:“吃魚沒有釣魚樂,樂在其中無法說。身體健康百日釣,老叟此時最快樂”

作為一個詩的國度,我國曆史詩人歌詠釣魚的詩,自然為數不少。“七尺青竿一丈絲,菰蔣葉裏逐風吹。幾回舉手拋芳餌,驚起沙灘水鴨兒。”這首唐人絕句,描繪了在岸邊釣魚,甩線嚇飛水鳥的情景,飽含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