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國古代體育(5)(1 / 3)

“萍開風起水生紋,一葉飄然泛夕曛。魚在綠波竿在手,船頭開坐看秋雲;這首清人七絕,抓住在船上釣魚者悠閑自得,仰望彩雲的鏡頭,加以描寫,主動有趣。唐人胡令能的《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儼然是一幅天真爛漫的兒童情態畫,把山村兒童略帶稚氣的特征,生怕路人的問話驚動魚群的神態,勾畫得栩栩如生。唐代詩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係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隻在蘆花淺水邊。”則是通過對江上釣魚者“釣罷歸來不係船”這一細小動作及其心理活動的描寫,使釣者悠閑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寧靜優美的景色躍然紙上,這類頗有情味的詩,不勝枚舉。

以垂釣為題材的詩篇,往往還另含深意,別具匠心。有一首唐儒友的《釣》,共三節:“潔白的尼龍線,/係著誘惑和欺騙,/時間和耐性,/埋伏著屠戮的心願。”“豈止是低級動物/可悲的下場;/一切的貪婪者,/能不從中得到借鑒?”“一個渴求滿載而歸,/一個企圖飽嚐香甜;/滿載而歸的心花怒放,/飽嚐香甜的將受熬煎。”這哪裏是寫釣魚呢?分別是在寫人,在向一切貪婪者敲警鍾。另一首題為《釣魚謠》,全詩隻有四句:“直鉤垂釣你別笑,/魚兒排隊把鉤咬;/不是太公本事大,/一枚大印手中操。”這也是以釣寫人,以魚喻人,隻不過是旨在揭露和抨擊以權謀私的卑劣行徑。兩首詩異曲同工,均發人深思。

釣魚趣錄

釣舟一指專作釣魚的漁船;釣車——指釣魚竿上,用來纏繞釣線的小車輪;釣星——指古時候傳說的一種妖怪名稱;釣竿——指釣魚的竹竿,二指一種樂曲名;釣船——意義與“釣舟”相似;釣絲——指釣魚竿上係著的釣線,還指四川產的一種釣絲竹;釣台——也稱“釣魚台”,指古人曾釣過魚的古跡之處,全國計有10多釣碣——指水中露出水麵而又便於垂釣的石頭;釣餌——指能誘魚上鉤的食物,也比喻為一種利誘;釣磯——指釣魚時所坐的岩石;釣鼇——指抱負遠大或舉止豪邁,二指酒令之一種;釣魚山——特指四川合川縣東部的河邊之山;釣魚城——特指釣魚山上的文物古城之舊址;釣名——指弄虛作假,獵取功名:

釣卷——指提取或調閱文卷、案卷的別稱;釣奇——指以小惠而釣取大利的一種手段;釣國——指以己之才華,求用於國家;釣遊——指小時候曾釣魚玩耍的故鄉;釣橋——即“吊橋”,指城門外壕溝上的護城橋;釣詩——古人指酒。因酒能釣起詩興;釣鼇客——古人(如李白等)喜歡以釣鼇客自稱,以寓其豪放之氣者。

釣魚是一門學問。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國人民積累了豐富的釣魚經驗。

像“春釣青,夏釣蔭,秋釣潭,冬釣深”;“春釣雨霧,夏釣早,秋釣黃昏,冬釣陽”;“深水釣邊,淺水釣淵”;“魚怕噪,人怕鬧,安安靜靜才好釣”等諺語,便是釣魚經驗的概括,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告訴我們,既要掌握時令季節的特點,注意不同魚類的特性,也要注意選擇適當的地點和講究垂釣的方法。總之,善釣者必須重視天時、地利、人和,將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會有好的收獲。

名人釣趣

我國悠久的垂釣曆史,可以追溯到漁獵時代。最早的釣魚者,當推從漁獵時代向農牧時代過渡時期的舜。他聰穎、精幹、勤奮,年輕時任地區首領期間,他曾手持釣竿,以釣充饑,沿途巡視,不受賄賂,為老百姓辦了許多好事,促進了生產發展,後繼承了堯的帝業。

西周盛行釣魚。據說周穆王東征途中在深水邊釣魚;西征時在黃河畔垂釣,同時飽覽古木參天的景色。

莊子善釣,名揚四海,今山東鄄縣城就留有莊子的釣魚台。孔子養生有索,精神豁達,十分喜愛釣魚,他曾明確提出“釣而不網”,即主張釣魚,而不用張網捕魚。

屈原在湖南桃江縣城關桃穀山花園洞讀書時,曾垂釣於天向台,傳說範蠡帶著西施乘舟至洞庭湖的釣洲時,突遇大風,曾停泊在此釣魚。戰國的魏王與寵妃龍陽君,就醉心於釣魚,且時常泛舟共釣。

漢朝大將韓信,年輕未出仕時,曾在家鄉以釣魚饣胡口,今江蘇淮安縣北就有韓信的釣魚台。漢昭帝對釣魚達到入迷程度,曾在琳池南營建了豪華的桂台,三秋時節,終日在樓台下乘舟垂釣,通宵達旦,廢寢忘餐。東漢嚴子陵,辟居疏野,不問政事,隱居故裏不出。曾垂釣於浙江桐廬縣城之西的富春江。

三國時,魏王曹操雖南征北戰,卻對釣魚很感興趣;吳主孫權與其妻潘夫人人曾進行遊釣,今湖北武昌縣就有孫權的釣魚台。到了隋朝,隋煬帝本人就是有名望的釣魚愛好者。

唐代文學家韓愈,熱愛釣魚活動;而柳宗元更是熟悉此道,他深知釣魚的高尚情趣,因而寫出了千古絕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宋代是釣魚活動開展得最活躍時期,宋真宗、宋仁宗,常在春天召開賞花釣魚賦詩宴會,君臣一起垂釣,盛況空前。宋代文學家蘇東坡、陸遊,歐陽修,都特別喜愛釣魚活動。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喜歡釣魚,但因技藝太差,麵對一汪碧水,總是釣而無獲,為此還怏怏不樂。風流才子解縉,有一次陪同明太祖到禦花園的池塘去釣魚。解縉技術高超,魚兒不斷上鉤;而明太祖卻一無所獲,不免十分掃興。為了安慰明太祖,解縉恭敬地說:“皇上,別看魚兒小,它們都是懂得禮節的呢!”明太祖不明其意,問道:“何以見得?”解縉說:“這是真的,有詩為證。”說罷,便吟一首:“數尺絲綸落水中,金鉤一拋蕩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隻釣龍。”明太祖一聽,轉憂為喜,連聲說道:“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