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到了清朝,釣魚進入繼往開來的時代。乾隆帝下江南時,曾垂釣於江蘇揚州瘦西湖小金山之西;喪權辱國的西太後,曾垂釣於北京萬壽山東麵的觀魚橋。
中國象棋的由來
中國象棋是以把對方將帥捉住(將死對方)為對弈的棋種,其由來有著種種不同的說法:
傳說時代:①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如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神曆代通載》中言:“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尉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②源於黃帝時代,如北宋晁甫《廣象戲格序》載:“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陳;象,獸之雄也,古戲兵以戲象名之。”③傳說舜的弟弟名“象”,此人很驕橫,曾圖謀不軌,後被舜監禁起來,舜又擔心象寂寞無聊,特製了一副棋供象消遣,因而得名象棋。
周武王伐紂之時:①武王伐紂之際,《五雜俎》說:“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②周朝時軍隊的基本編製是“伍”,由5名步兵組成,反映到象棋中來,就成了紅方有5兵、黑方有5卒。③《詩經·周頌序》中說:
“文王時擊刺之法,武王作樂,象而為舞,號其曰‘象舞’”,因此,象棋作為一種象征戰爭廝殺的棋戲而得名。公元前1世紀的劉向在《說苑》中說,象棋是因為它“用戰爭之象為棋勢而得其名,故稱象棋。
戰國時代:不少專家指出,從理論上講,象棋是在圍棋的基礎上產生的。戰國時,圍棋較發展和普及,因此,象棋便從圍棋脫胎而來,產生了最早的形製,所以古人有“象弈(圍棋)”的稱呼。“象棋”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楚辭·招魂》中“蓖蔽象棊(即棋)”的句子。
北周武帝所創:北宋李髓《太平禦覽》認為象棋是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所創。明人羅欣《物原》也說:“周武帝作象棋。”北周武帝宇文邕還對各種棋法從理論上作了係統的總結,寫成了《象經》棋譜一書。
唐宋時形成:有學者指出,以上所言“象戲”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象棋”。真正的象棋要到唐宋時才最後形成。據史料記載,從秦漢至唐代建立王朝之前,象棋隻有將、車、馬、卒四個兵種。唐時象棋有了一些變革,牛僧孺加“炮”,與現代棋子已同。北宋時,象棋在兵種上增加了偏、禪二將,相當於現代的士、象。北宋末南宋初,中國象棋基本定型,象棋已風行全國。宋代的《事林廣記》中就記載著中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譜。據發現的宋代象棋實物,一副象棋正是32枚,其中,將2枚,士4枚,象4枚,馬4枚,車4枚,炮4枚,卒10枚,雙方各16枚,棋正麵刻上楷體漢字,背麵刻有相應的圖案。元代象棋已演變為今天的黑卒紅兵製度。明代才將一方的“將”改為“帥”,和現代中國象棋一樣了。
新中國建立後,象棋被列為體育競賽項目,為區別於國際象棋,傳統象棋稱“中國象棋”。現在,中國象棋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1956年,我國舉辦了第一屆全國象棋比賽,1962年成立了中國象棋協會。
中國象棋的造型藝術
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創造之一。最早的象棋是立體“金銅成形的棋子”。唐肅宗時采用了木製象形立體棋子。現在英國大英博物館保存的一隻馬頭棋子,就是我國最早的一件稀世奇珍。
到了宋代,立體象棋為銅鑄或術製的陰文塗色棋子所代替。皇宮裏棋子製作的材料非常講究,宋徽宗的象棋是象牙描金的文字棋子,白檀香木製作的棋盤。
查存世之宋代銅、木質象棋為扁圓形雙複麵棋子,一麵是漢字,一麵是圖形。字為將、士、象、車、馬、炮、卒。圖案亦參照棋子之寓意設計。
“將”以宋代的鳳翅盔為藍本,象征一軍之命脈。
“士”采用古代謀士慣用之綸巾為藍本。
“象”采用動物象的頭形,使人一目了然。
“馬”采用戰馬之頭像,根據唐太宗所騎六匹駿馬中“青騅”馬浮雕像為素材仿繪而成。
“炮”采用古代小銅炮為藍本繪成。
“卒”根據宋代兵帽的圖像繪成。
最早的象棋著作
隨著象棋的普及發展,專門著述象棋戰略和戰術的書也就隨之問世了。
宋代的一位學者陳元靚在他晚年編著的日用百科全書《事林廣記》中,也輯錄了當時許多出色的棋局,這成為我國在650多年以前出版的第一部象棋譜。
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名氣以及最為後世人所推崇的棋書,應是明代的《橘中密》和清代的《梅花譜》。
《橘中密》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一部係統化的棋書。此書成書於明崇禎五年(1632),當時分四卷,其中兩卷介紹整局棋譜,兩卷介紹殘局棋譜。
書名中的“橘”字,有人疑取“譎”字諧意;另據《搜神記》中載述,古時候在巴邱這地方有一座大橘園,園中有棵老橘樹,有人把樹剖開後,竟見有兩個白胡子老頭正在裏麵下棋,“橘”字也可能據此而來,意寓詭意多謀和不泄天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