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國古代體育(5)(3 / 3)

《梅花譜》是清人王再越於康熙年間所著的一部專門研究象棋技藝的書。

此書以高度的想象力,引人入勝的50個棋局,以及可供參考的129多種不同的看法,展示了象棋對弈中相克相生、相準相製的變化規律,其中卷首屏風寫著當頭炮等八局棋譜,精妙異常,堪稱絕技,為曆代棋手所推崇。此書是一部閃爍著智意火花的棋苑名著。

此外,還有清代的三樂居士所著的《韜略玄機》一書,後改名為《百局象棋譜》,對後世棋手也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此書集100多個殘局,其中以“七星聚會”最為精彩,有人曾下苦功,專門研究這個棋局數年,之後大發感慨地說:“失之毫厘,差之千裏;決勝負於須臾之際,轉死生於呼吸之間;尤為細心研究,庶得變化神明之道。我國許多現代象棋高手,也都從這部棋著中汲取了不少的寶貴經驗,並在自己實踐中,發展了許多獨特的創見。

象棋姓“象”的由來

相傳,堯發明了圍棋以教育兒子丹朱;舜發明了象棋以教育兒子商均。

商均懷疑此棋是教自己異母弟弟象的,故稱之為“象棋”。這裏的“象”是人名,是以人命棋。

從“象飛四方營四角”的方法,還可看出象含意於目月星辰四象之“象”。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武帝在殿上集合百官講解他編的“象經”,認為象棋的象是日月星辰四象,即“天象”之意,這是“象”的又一種解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象棋是從印度“恰圖朗加棋”演變而來,因印度多大象,戰爭中又多用象戰,故以象命棋,這種說法缺乏依據,可能性小。據《楚辭·招魂篇》記載:“蔽象棋,有六博”,這說明中國象棋是由戰國時期的六博棋逐漸演變而來的。

總之“象”是一個綜合的含意,它表明中國象棋是千百年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了戰國的六博棋以及“天象”和戰爭的影響,經過北宋革新,到南宋才定型。

象棋家族中的“馬”

“馬”作為象棋家族中重要的一員,最遲在漢代即已引入棋林。從漢代的古墓中,曾發掘出玉質和陶質的馬頭,經棋界人士研究,確認是古代象棋之馬。

中國象棋源於上古戰事,是古人軍事活動中戰略戰術思想原則的生動體現。由於馬在古代戰爭中具有“衝鋒陷陣”的突破能力和攻擊能力,因而在象棋誕生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馬”的威力大於其他任何一子,享有“棋虎”之稱。如象棋術語中的“側麵虎”、“虎頭馬”、“調虎離山”等,均以“虎”狀馬,意指馬對其他子有“虎視眈眈”之勢,構成危險。民間也流傳“馬有八方險,車隻四麵威”的說法。“車”在唐代以前隻能前進,不能後退,棋盤上的作戰能力遠不及“馬”,唐人筆記《玄怪錄》記載當時的象棋步法雲:“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係四方,輜車直入無回翔,六卒次筆不乖行。”“馬”居於榜首,隻是到了宋代,棋家對象棋規則進行了改革,“車”可以直行無遠近,其作戰能力有所提高而一顯身手,這才有了“一車十子寒”的說法。並且,隨著宋代戰爭中火炮的運用,“炮”被引進象棋家族,構成“車馬炮相士全”的新格局,因而“馬”也就隻能與“車”、“炮”

平分秋色了。

象棋小卒數量的由來

中國的象棋分“紅”、“黑”兩色,共有32個棋子。在雙方的前沿“陣地”上,為什麼各用5個小卒(小兵)作為前哨呢?這是因為中國象棋的棋子設置受到古代兩軍作戰實際的影響,周朝時軍隊的基本編製‘伍’是由5名步兵組成的。《周禮·夏官·諸子》:“‘合其卒伍’……後泛指軍隊。”作戰兵器也由弓、殳、矛、戈、戟5種為一組配合使用。由5個小卒、5種兵器構成的交錯戰鬥整體反映到中國象棋中來,就成了棋陣雙方各有5個小卒的緣由了。

“楚河漢界”的由來

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楚河漢界”源於把下棋比作曆史上秦末的“楚漢戰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陽、成皋一帶,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曆代兵家興師動眾的戰場。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擊楚,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

至今,在滎陽城東北的廣武山上,還保留著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分別所築的。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說的鴻溝了。

鴻溝,是古運河名,大約在戰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開通。故道自今河南滎陽北引黃河水,至淮陽東南人潁水。有了楚河漢界的鴻溝,就有了比喻界限分明的成語“判若鴻溝”。而對弈的象棋,兩方布局壁壘分明,酷似楚漢以鴻溝為界,加之楚漢之爭很著名,所以中國象棋的中界就被當作鴻溝。因此,也就有了“楚河”、“漢界”之稱謂。

“觀棋不語”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