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國古代體育(6)(1 / 3)

大家都知道,在觀看下棋時,有條不成文的“法律”叫觀棋不語。這是為何?原來,黑白兩色的圍棋子,象征日月,表示陰陽二氣,棋子的圓形模擬渾圓的天象穹蒼,棋盤的四角比喻地象的四方。縱橫各19條線,交織成,361個棋位,是舊曆一年天數,當中有九個星點叫勢眼,表達9大行星。圍棋盤長1尺2寸,表示12個月。白子表示白晝,黑子表示黑夜。黑子先行,表示一天從半夜的子時開始。黑白相對,表示陰陽應對之氣。陰陽對應時不得混入他物,因此下圍棋時不許旁觀者插嘴。“觀棋不語”就從此而來。

我國古代的棋待詔

在古代,凡是以圍棋或象棋為正式職業,並領取朝廷薪俸的,稱為棋待詔。為什麼要在標誌職業的棋字後麵,加上待詔兩個字呢?

詔,是皇帝詔書的簡稱;待詔,就是等候皇帝頒發命令的意思。早在漢代,因有一技之長,受皇帝征召而未任“正官”,都讓他們待詔。《漢書》中就有待詔公車、待詔金馬門等名目。到唐朝初葉,把某些有專長的人安置在翰林院,以備待詔。唐玄宗登位後,才將待詔作為官名正式定下來,實際上不過是文學或技藝侍從之職。棋待詔的官階是“同九品”,比七品芝麻官的品級還要低。棋待詔的官製從唐開元年間延續至南宋末,曆時500多年。到元、明兩朝,名存實亡。

《文苑群雋》中所記唐朝的王積新;《歸田錄》中談到的北宋賈元,都是圍棋的棋待詔。惟有南宋周密在他所著的《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中,不僅列舉了鄭日新、吳俊臣、施茂、朱鎮與童先等五名圍棋的棋待詔;還介紹了杜黃、徐彬、林茂、禮重、尚端、沈姑姑(女)、金四官人、上官大夫、王安哥和李黑子等十名象棋的棋待詔,為後世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棋史資料。

可以由此了解遠在700多年前,婦女中已經有特級象棋大師了。

宋太祖賭棋輸華山

華山有一個“下棋亭”。相傳此亭是戰國時秦昭王令人用鉤梯上華山築成的。

關於下棋亭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當年在華山靜養的陳希夷,很喜歡下棋。一天,他得知還沒有當上宋朝皇帝的趙匡胤由此經過,便借用神風把趙匡胤攝至峰頂,約他在下棋亭對弈,二人經過協商,立下約書,便指華山為賭。陳希夷與趙匡胤第一盤棋,出現和局。第二局開始,陳希夷執紅子先走。酣戰至殘局,陳希夷難於起步,顯得焦急,趙匡胤見狀心中暗喜。然而,趙匡胤萬沒想到,陳希夷經過一番苦思冥想後,殺出了妙招,最後使趙匡胤末盤認輸。趙匡胤輸棋以後,當即給陳希夷寫下了輸掉華山的文契。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開封建立了宋王朝,當上了開國皇帝,史稱宋太祖。陳希夷得知後,便身攜當年趙匡胤寫下的文契,趕到京城求見趙匡胤並當麵毀掉文書以表示對趙匡胤當上皇帝的祝賀。趙匡胤下棋輸華山顯係傳說,但從中國象棋發展曆史來說,它多少是反映了唐宋時期的棋藝水平。

立體中國象棋

我國古代曾有過用金銅製的立體象棋棋子,出土的“寶應棋子”就是一個明證。

史書記載:唐代“天寶之亂”時,太子李亨逃到陝西彭原,由於連日陰雨,李亨便與愛妃張良娣對弈。金銅棋子觸擊棋盤的響聲被宰相李泌聽到了。李泌急切地勸諫:“在這國破家亡的關頭,太子若不理政事,一味下棋取樂,勢必引起士兵的不滿。”李亨聽後,沒有自拔於象戲,而命人以棉質軟木為原料,新製不易發出響聲的立體棋子。

北宋皇帝徽宗,以擅長書畫聞名於世,而且嗜棋成癖。在他的倡導下,嬪妃、宮娥下棋成風。據考,宋代棋子的“士”,竟是穿裙子的女子形象。

中國象棋的立體圖像棋子早已有之,以後之所以發展成平麵棋子,大概是易製、價廉的原因吧。

近幾年在廣州等地出現了中國象棋立體圖像。1978年9月,特級大師李來群等人到柏林推廣中國象棋時,柏林化學工程師弗拉克列米爾·布達就曾用他設計的立體象棋與李來群對弈。自霍英東先生懸重獎鼓勵外國人習中國象棋以來,已有40多個國家的朋友愛上了中國象棋,許多人感到用漢字棋子下棋不習慣,中國象棋要列為國際體育項目,棋子的立體化恐怕是發展趨勢。

1990年由北京建中工藝品廠設計員奚宗乾研究設計,以古代將士人物造型為主體的中國立體象棋,獲得專利。

立體象棋分大中小三種規格,高中普三個檔次。高檔用優質銅材,中檔用玻璃鋼,普及品由塑料製成。

古代圍棋

圍棋,本是我國傳統棋藝之一,它比象棋出現得更早,至少已有2500多年曆史,由於傳到日本和歐美各國,現已成為國際性的棋藝。

圍棋何時發明?何人發明?1600年前的古書《博物誌》說是堯創造以教其子丹朱。又有人說是舜發明以教其子商均。這些都是傳說,並不可靠。迄今發現的有關圍棋的最早的文字是《左傳》中以轉棋來比喻衛國國政的記載,說的是公元前559年的事情,距今2500多年了。2400年前的古書《論語》和2300年前的古書《孟子》都提到圍棋(當時叫“弈”)。據此看,圍棋曆史有2500年以上,是不會錯了。至於圍棋傳往外國(以傳往日本為例),也有100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