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國古代體育(6)(2 / 3)

圍棋在古代頗為風行,文人學士,封建帝王、戰將謀士,以至才人淑女、僧尼黃冠都常以弈為尚。中國向有琴棋書畫並稱之說,可見圍棋已成為傳統文化的一環。漢朝班固寫下《弈旨》流傳至今。魏晉南北朝時,是圍棋史的重要時期,是一個普及與提高的時期。劉宋時曾舉行全國性的圍棋比賽,選拔出278個圍棋高手。宋明帝還為棋家設置官署,授以俸祿,梁武帝蕭衍就親自撰寫過《棋經》,我國現存最早的圍棋著作是從敦煌石室發現的北周時期的手抄本《棋經》,記載了當時的圍棋規則和棋藝。由於圍棋奧妙無窮,唐詩人皮日休誇張他說隻有神仙才能發明它。唐時日本的圍棋高手慕名到中國來訪名宿“手談”(圍棋對弈也叫“手談”)。唐詩人杜甫、杜牧,宋詞人蘇東坡都有詠圍棋的詩句。南宋出現了有理論、有經驗、有指導的係統圍棋著作《忘憂清樂集》。元代大儒虞集曾這樣論述圍棋:“有天地方圓之象,有陰陽動靜之理,有星辰分布之序,有風雷變化之機,有春秋生殺之權,有山河表裏之勢,世道之升降,人事之盛衰,莫不寓是。唯達者能守之以仁,行之以義,施之以禮,明之以智。”清王朝的前期,曾是中國圍棋高手倍出的時代。黃龍士、徐星友、施襄夏、範西屏的棋藝至今仍為中外人士稱道。

我國的圍棋著作,以清代施定庵所著的《弈理指歸》為最著,但辭義深奧難解。後來,錢長澤重編為《弈理指歸圖》成為研究圍棋的專著,而前者失傳了。從清中葉以後,民國以至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棋手的水平與日本棋手的水平有很大差距。60年代初,當時任副總理的陳毅號召圍棋界10年趕上日本,並於1962年親自擔任新成立的中國圍棋協會的名譽主席。從此,中國圍棋開始取得長足的進步。

圍棋之最

我國圍棋,說到有文字可據的記載,最古老的是《論語》、《左傳》、《孟子》這三本書。它們都以圍棋比喻、說明做其他事情的道理。

1.我國現存最早內容較全麵的圍棋專著是北朝北周時人著的敦煌卷子寫本《棋經》。

2.我國最早的圍棋局譜是宋人輯的《忘憂清樂集》中的第一局“三國吳孫策詔呂範弈棋局麵”。

3.我國最早的圍棋公弈局譜是宋人輯的《忘憂清樂集》中的《四仙子圖》。據《玄玄棋經》記述:“元九年,劉仲甫、王君玉、楊中和、孫相遇於彭城市樓,正當積雪初晴,四人乘興相約下台,一局以留紀念。”局譜標明四人著子的次序,並有殺子填路的記載,說明用“數空”計算勝負原是中國古法。

4.我國最早見存的圍棋術語是南朝梁武帝的《圍棋賦》雲:“車廂井欄,亦在今之可觀。”其中“井欄”二字即是。

5.我國圍棋等級製度始於南朝梁武帝時期。《南史·柳元景傳》記載:

“梁武帝好弈棋,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優劣,為棋品三卷。”北宋張擬的《棋經十三篇》列九品名為:入神、坐照、具體、通幽、用智、小巧、鬥力、若愚、守拙。

6.我國最早把圍棋和兵法相提並論的文字記載是東漢桓譚所著的《新論》:“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也。”

7.我國最早到國外留學的圍棋手是近代的顧水如(1892-1971年)。他年輕時東渡日本。學成回國,以所習日本新式著法和人對局,並在《時報》

上宣揚棋道。

8.我國最早的圍棋定期刊物是1922年由成都圍棋俱樂部編輯出版的《弈學月刊》。

圍棋別名

圍棋的別名很多,並都有來曆。比如,有人稱它為“方圓,是從圍棋盤和圍棋子的外型來說的。梁武帝蕭衍的《圍棋賦》裏就有“圓奩(古代盛梳妝用品的器具,亦泛指精致而輕巧的小匣子,如棋奩)象天,方局法也”。

有人稱它為“忘憂”、“手談”及“坐隱”,是從弈棋的特點來說的,兩人對坐,專心致誌,忘記了煩惱和憂愁。其典出自班固《弈旨》裏的“樂以忘憂”。兩晉時講玄學,好清談,崇尚虛無。而圍棋甚為玄妙,變化無窮,深不可測,頗符合士林間名流們的脾胃,故又把“清談”變為“手談”。《世說新語》說“支公以圍棋為手談”。《語林》說王中郎“以圍棋為手談”。手公、王中郎(名王坦之)都是晉朝的善弈者。《續博物誌》還說王中郎“以圍棋為坐隱”,清王世貞《宛委餘編》說:“王中郎之坐隱,支道人之手談,雅語也。”

圍棋還叫“黑白”、“烏鷺”。這是從圍棋棋子的色彩來說。唐張喬詩雲:“黑白誰能用人元,千回生死體方圓。”宋王安石詩雲:“戰罷兩奩收黑白,二枰何處有虧成。”烏鷺創始自日本,也是由黑白二字推衍而成,因烏鴉色黑,鷺鳥色白,象征黑白二子。

圍棋又稱“爛柯”,是根據神話故事王質觀仙人弈,一局未終,“所執伐薪斧柯已爛朽”的事而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