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根據圍棋盤上縱橫交叉的線條,猶如河網、地圖一般,有人又給圍棋起名為“河洛”、“吳圖”。如唐·杜牧詩雲:“絕藝如君天下少,閑人似殘世間無。別後竹窗風雪夜,一燈明暗複吳圖。”(《送國手王逢》)古代多用玉石做棋子,以楸本製棋盤,“枰”,亦為棋盤,故“楸枰”是圍棋盤的代名詞,人們也把“楸枰”、“玉楸枰”稱為圍棋。如此等等,可見圍棋至少有以上10個別名,所以,它和其他體育項目相比,甚至和所有的事物名稱相比,其別名之多,恐怕也足以堪稱“世界第一”了。
在曆代文人的濤詞中,圍棋的別名經常出現,不足為奇。有意思的是,明代才子解縉曾用以上10個圍棋別名作過一首七律詩,幾百年來,為人們所傳頌:“雞鴨烏鷺玉楸枰,君臣黑白競輸贏。爛柯歲月刀兵見,方圓世界淚皆凝。河洛千條待整治,吳國萬裏需修容。何必手談國家事,忘憂坐隱到天明。”這首詩是他不滿明成祖整日沉溺弈棋,不關心人民疾苦而作。
圍棋變化
圍棋在中國的發展已有2000多年曆史,它在棋盤上所產生的複雜變化,即便是當今先進的科學技術仍算不出來。
圍棋棋盤是由縱橫各19路共361個交叉點所組成。下棋的雙方輪流每次隻能下一個子,而每次落下去的子下在哪個交叉點上都是任意的。因此,圍棋盤上的每一個交叉點都有可能出現下黑子或白子或空著不放子的三種情況。即一個交叉點有黑、白、空三種變化可能:
兩個交叉有3×3的二次方的變化可能。
三個交叉有3×3的三次方變化可能。
361個交叉就有3×3的361次方變化可能。
圍棋變化的概數是一個173位數的正整數,用現代數學的寫法1×10的172次方,是個大得驚人的天文數字。如果用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型電子計算機來計算,我們假設此計算機每秒鍾可計算1億次,那麼,一個月估計可計算25.9萬億次,一年估計可算10的17次方,1萬年可計算10的21次方,1億年可計算10的25次方……而要完成計算10的172次方,該需要多少時間啊!如果進一步探討,就會知道這個變化數還是不完全的,因為圍棋對局中如果遇到“打劫”,就會在一個交叉點上反複出現黑、空、黑、空(或白、空、白、空)的情況,這種反複甚至多達10次以上。這樣,每個交叉點上的變化,就有三個以上的可能,如果一個交叉點上的變化有了四個可能,全局變化的概數是218位正整數,如有五個可能,全局變化的概數是253位整數……這還沒有加上提子(吃掉對方的子,從棋盤上拿走)以後再下子的變化數等。因此。圍棋的實際變化數要比上麵的計算還要大得多。
段位·棋品·職官
圍棋“九段製”是怎麼來的呢?我國古代品評人物有九個等級。《漢書·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國魏司空陳群始定九品之製。在群縣設中正評定人材高下,分為九等,即“九品官人之法”。古代職官也分九個等級,周代官有九等之命,從魏晉開始,立九品之製,從一品至九品,定官吏的大小高低,曆代王朝沿襲不廢。古代品評書畫藝術分神品、妙品和能品,其源出南朝梁庾肩吾《書品》的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為九例),稱為“三品九等”或“三等九品”。曆代書畫評論家多承此說。
在我國古代,圍棋棋手的等級稱為“棋品”“因受人品、官品、書品”、“九品製”的影響,故棋品也設“九品製”。晉·範汪撰有《棋九品序錄》,南北朝王抗、褚思莊、柳惲都著有《棋品》。柳惲還將當時棋藝登格者共278人,等其優劣,分級排定。“九品”名稱,最早見於北宋張擬的《棋經·品格篇》:“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門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明清兩代,圍棋等級分為國手、二手、三手、四手,國手有大家、名家之分,其餘各手又分先後,也近似於九等。
近代學者黃俊在他所著的《弈人傳·例言》中說,“六朝品棋,褚思莊品於宋,王抗品於齊,柳惲品於梁。張擬著經,分為九品。明清以來,有國手、二手、三手、四手之分。每手又分先後,略近九等。日本效之,稱為九段。”
古代女圍棋手趣話
古時宮廷後妃大都善弈。史書上最早記載陪伴皇帝下棋的是戚夫人,《西京雜記》上說:“戚夫人侍高帝,於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戶竹下圍棋。”據說八月四日這一天幾乎成了漢宮內的“圍棋書”,大概是托福於戚夫人吧。
楊貴妃也是通曉圍棋的棋手,《酉陽雜俎》記載:“上夏日嚐與親王棋,令賀懷智獨彈琵琶。貴妃立於局前觀之,上數枰子將輸,貴妃放康國猖子於坐側。猖子乃上局,局子亂,上大悅。”看來貴妃洞察棋局輸贏,賣弄乖巧,救了唐明皇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