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國古代體育(7)(2 / 3)

棋譜似兵書

圍棋有說不盡的奧秘,出沒變化,深不可測,真個神奇微妙!古代每把下圍棋比擬成用兵打仗。漢代桓譚《新論》:“世有圍棋之戲,或言兵法之類。”馬融賦:“略觀圍棋,法於用兵。三尺之局,為戰鬥場。”呂公歌:“一子行一子當,無為隱在戰征鄉。龍潛雙關虎口爭,黑自相擊進紅光。”

有趣的是,曆代兵家名將很多愛好圍棋。曹操、呂蒙、陸遜、蕭衍、謝安、趙光義、宗澤、劉基、朱棣都是圍棋高手。

二十四史中圍棋譜列在兵書之後。棋譜作為高手較量的紀錄,初學者向優秀棋局學習的課本,是一個不小的創造。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喜歡下棋,他和名手羊玄保打賭,賭一個郡,玄保下贏了,文帝讓他任會稽太守。當時吳郡還有高手褚思莊。文帝叫思莊到會稽去和玄保下。他要看兩位高手是怎麼下的,把下的棋畫成圖送到皇帝前覆之(見《南史·蕭思話傳》)。有人說,第一個圍棋譜就這樣產生了。

《隋書·經籍誌》載六朝古譜二十種;《舊唐書·經籍誌》載古譜五種:

《宋史·藝文誌》載唐宋古譜十五種;《輟耕錄》載宋元譜九種。

清康熙、乾隆盛世,棋運亦昌盛,名家輩出,被稱為棋聖的有黃龍士、施走庵、範西屏。這三位棋聖各有棋譜留傳下來。除黃龍士棋譜外,範西屏有《桃花泉棋譜》,施定庵有《弈理指歸》。光緒年間王存善編《寄青霞館弈選》就從清代四十五種棋譜中選出。可見清代棋譜之多,棋運之盛,故清人有“圍棋今勝於古說”。清代名譜產生不小的影響。當代圍棋名家過惕生、吳清源、陳祖德、聶衛平都從這些名譜中受到益處。

宋皇學士張擬著《棋經十三篇》即比擬《孫子兵法十三篇》,試看《得算第二篇》引用《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而兌於無算乎?”由計算多或少決定勝或不勝,下棋和打仗該是同一道理。宋劉仲甫《棋訣》開頭就說“布置,棋之先務,如兵之先陣而待敵也”。手名講究爭先得地、摧鋒陷敵而致勝。以後元代又有《玄玄棋經》,明代有《仙機武庫》,都以為圍棋瞬息萬變,虛實相生,戰守互用,要出奇製勝,棋譜成了精彩的兵書了。

最早的棋譜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圍棋書《忘憂清樂集》所存最早的棋譜是“孫策詔呂範弈棋局麵”,距今約為1700年。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小霸王孫策,英雄了得”!呂範是他手下的大將,但孫策和呂範的棋名並不大。想不到這局棋譜卻名氣很大,被後代的弈家稱為“吳圖”。

唐朝詩人杜牧寫過這樣一首詩《重送絕句》“絕藝如君天下少,閑人似我世間無。別後竹窗風雪夜,一燈明暗覆吳圖”。從此,“吳圖”更有名了。

其實“吳圖”並不是專指一盤棋,《敦煌石室古寫本》說到“漢圖一十八勢,吳圖二十四盤”。可見當時的棋譜還不少呢?但“孫呂棋局”很可能是吳圖二十盤之一,也是唯一保存下來的,而其餘的漢圖、吳圖都已失傳。

這盤棋共下了43手,以下的不知是漏記了呢?還是本來就未下。總之這43手僅是一個布局,所以隻能叫“弈棋局麵”。如果全盤下完了,當時習慣稱“圖”,《忘憂清樂圖》中還載有“遇仙圖”“金穀圖”等。

帝王與圍棋

在我國曆史上的封建帝王中,有許多人十分迷戀圍棋。在他們的倡導下,對我國圍棋運動的發展客觀上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南朝的宋明帝很喜愛圍棋,他特別為圍棋手設置了一種專門的官署,叫做“圍棋州邑”。這是我國曆史上統治階級第一次為圍棋手們設立的官署。

唐朝的統治者也極為重視圍棋,唐玄宗為圍棋手們設置了一種官職,叫做“棋待詔”,官階九品,與畫待詔、書待詔同屬於翰林院,從此,圍棋手們成為國家高級文職人員,因而確立了圍棋在我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梁武帝曾令大棋家柳惲和陸雲公主辦了一次全國性的圍棋大賽,比賽後,由柳、陸二人主持給棋手們定品級。據《南史·柳惲傳》記載,當時能評上品級的棋手,就有278人,由此可見這次比賽參加的人數、規模是何等的宏大。這是我國有據可查的最早的一次全國性圍棋大賽。

在我國曆史上,流傳著許多皇帝下圍棋的趣事軼聞:

據《侯鯖靈》記載,唐宣宗時,杭州缺一刺史,原準備派李遠就這個缺。唐宣宗知道後說,李遠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青山不厭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的詩句,這樣貪杯戀棋的人,怎麼能治國治民呢?就這樣,一句詩丟掉了一個官職。另據《擇塵餘語》記載,宋高宗也喜歡下圍棋,當時著名的棋手、“禦前祗應”沈之才,常在高宗麵前與人下棋。有一次,宋高宗提醒他不可大意,沈之才隨口應道“知道了”。哪知這一言竟觸怒了皇帝,宋高宗命人打了沈之才20大板,並將他驅逐出宮,以示皇威不可輕悔。

楊貴妃為唐玄宗解圍的事,也很有趣,唐玄宗李隆基是最負盛名的帝王圍棋手。據《酉陽雜俎》記載,有一年夏天,玄宗與親王對弈。賀懷智受命在旁邊彈琵琶助興,楊貴妃手裏牽著一種叫康國犭咼子的小動物在一旁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