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著下著,玄宗招架不住親王的圍攻,眼看就要輸了。楊貴妃在一旁看得明白,她情急智生,立即將康國犭咼子放在棋桌上,讓它在棋盤上爬,結果把棋子攪亂了,這局棋就不了了之。唐玄宗對此十分滿意,便更加寵愛楊貴妃了。
在曆代帝王中,圍棋固然有下得好的,但他們的棋藝,始終是敵不過社會上的名家棋手,但名手們與帝王對弈,常懼於帝王淫威,不敢下贏。
據《南史·虞願傳》記載,宋明帝圍棋水平並不怎麼高,可他偏要和當時最好的棋手王抗對局。王抗誠惶誠恐,除了讓子之外,還不時吹捧皇上:
“皇帝飛棋,臣抗不能斷。”宋明帝信以為真,便飄飄然起來,自以為天下第一。
宋太宗也非常喜愛圍棋,並著有《棋圖》一卷。棋待詔賈玄,棋藝顯然在宋太宗之上,可他每回陪太宗下棋,太宗反而要讓他三子,而賈玄每次必輸三路。後來,太宗也覺察到賈玄並非真輸。據《山堂肄考》記載:有一次,宋太宗對賈玄說:“今天這盤棋,如果你贏了,就賜給你一件紅袍;如果輸了,就把你扔到泥水裏去。”一局終了,下成個和局。太宗說:“我是讓子給你的,雖然下成平局,仍應該算你輸。”說完,命左右將賈玄架出去扔到泥水中去。不料,賈玄大喊大叫說:“臣手裏還有一子呢?”太宗大笑,便將紅色錦袍賜給了他。
但是,在棋手中也有下棋時不肯讓皇帝的。據《遜國記》記載,圍棋國手劉,常陪明成祖下棋,明成祖經常吃敗仗,下得都沒有情緒了。有一次,他對劉說:“你不可以讓讓我嗎?”劉回答說:“可讓的我讓你,不可讓的,就是不能讓你。”
古代軍事家與圍棋
公元383年,東晉將領謝玄率領8萬北府兵,經過殊死搏鬥,徹底擊潰了號稱80萬的前秦軍隊,創造了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淝水之戰。
此對,東晉軍隊的真正指揮者謝安,卻正與友人在府邸弈棋。決戰時刻尚如此安然若素,真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他們弈的就是圍棋。
圍棋源於我國,曆史悠久,距今已有4000多年。據晉朝張華《博物誌》
記載,在堯、舜時代就已經出現,當時主要用作軍事遊戲和教育工具。
圍棋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布局、征戰策略與軍事思想有很多相通之處,“圍棋之戰,常官兵法之類”。所以古往今來許多著名軍事家都與它結下不解之緣。
據《西京雜記》記載,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高祖劉邦,頗好圍棋,他經常與妃子弈棋,由此西漢圍棋風行一時。
曹操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而且還對圍棋有很深的造詣,能與當時的名手決一高低。
三國名將關羽,身中箭傷,神醫華佗為他刮骨療毒,悉悉有聲,眾皆失色,獨關羽鎮定自若,仍若無其事地與馬良對坐弈棋,成為千古佳話。
曾火燒連營,大破蜀兵的東吳將領陸遜,也好圍棋。吳嘉禾五年,孫權伐魏,使陸遜與諸葛謹攻襄陽,目軍情泄露,諸葛瑾甚懼,而陸遜成竹在胸,照樣下棋,後終獲大勝。
當代精通棋弈之道的軍事家則首推陳毅。盡管當年戎馬倥傯,硝煙彌漫,但他危險之中仍在弈棋,有山崩於前色不變的英雄氣概,是寓兵法為棋理,比棋弈為戰場的典範。
盲棋春秋
盲棋,又稱蒙目棋,顧名思義,下棋時不用眼睛,沒有棋盤棋子,全憑腦子記憶、想象棋局的變化。
盲棋始於南宋時代,它的發明者竟是我國傑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平生酷愛象棋,常與棋友劉洙、劉澄、蕭耕山、周子善等人對弈,而且總是得勝回朝。有趣的是,他下象棋竟出奇到這個地步,“暑日喜溪浴,與周子善於水麵以意為枰,對弈決勝負,愈久愈樂,忘日早暮”,周子善是當時馳名大江南北的象棋國手。文天祥說道:“下棋如同對待入侵之敵,隻可以戰求安,萬勿退讓求和。否則安和俱損,當今大宋天下不亦然乎!”從此,這有趣的水中意念弈棋,很快風靡民間,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今天的盲棋。
隨著後人的發展,弈棋的盤數也從兩人對弈增加到一人同時下四五盤棋。當今我國著名棋手胡榮華、柳大華等人會下“五盲棋”、“六盲棋”。據記載,象棋特級大師們表演過十四盲棋、十六盲棋,甚至更多。其高招迭出,令人叫絕。
下盲棋需要記憶,但這種記憶應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七個兵種32枚棋子在90個位置上的作用應了如指掌。隻有對各種各樣典型局勢下的戰術運用自如,這樣下起盲棋才會得心應手。
麻將溯源
麻將,古時稱馬吊。大概可以上溯到公元10世紀,興盛於明朝末年。
打麻將通常是三人對一人,故稱作馬吊腳,亦稱馬吊或馬腳,馬腳的音變便成了麻將。
古時麻將隻是40張牌,從零到千萬終止。其中一文至九文,後來稱筒子,一萬至九萬稱萬子,一千至九千稱索子。一張零牌便是沒有的意思,幹脆叫它白板。而作為終止的千萬,兆頭不好,於是就寫成中子。因為要與白板遙遙相對,就有了紅中。一紅一白,相得益彰。我們的祖先,在娛樂用品中也融進了給人美感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