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國古代體育(8)(1 / 2)

麻將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到19世紀中葉,40張牌的馬吊,演變為每種花樣4個骨牌,個數也增加到136個,同時加進了四季花卉以及討口采的牌。製牌的用材,隨著科學的發明,不斷創新,舊時一般用牛骨做麵,竹片做背,兩者之間用燕尾榫鑲合,後來用賽璐璐製作的謂之“衝牙”,以代替舊時超級的真象牙,現代則用塑料和有機玻璃。20年代麻將由中國大陸飄洋出海,身價百倍,在牌麵上還標有英文字母,以便識別。

在我國神州大地土生土長的麻將,在異鄉客地,傾倒了西方“雀友。”

那些麻將牌作為體現東方情趣的古董,曾被外籍主人裝進雕刻精致的盒子珍藏起來。據說,珍惜時間的西方人,作了一道算術題:打四圈麻將,至少要2個小時,也就是8小時人次,等於一個工作日,對於時間就是金錢的今天來說,拜倒在“四方城”下,到底意味著什麼?恐怕不難作出答案吧!

橋牌的由來

橋牌是一種用撲克牌進行的對抗性很強的文體項目。橋牌源於英國,16世紀,英國曾流行一種稱為“凱旋”的撲克牌戲。後“凱旋”牌戲經逐步演變,成為翻開最後一張牌(即第52張牌)作為主牌花色的“惠斯特”牌戲,於17世紀流行於英格蘭民間,18世紀中葉,又盛行於英國上流社會。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又經發展改進,規定發牌人看牌後可自選主牌花色並可將此權讓給同伴。人們稱這種改進的牌戲為“惠斯特”橋牌。為提高遊戲的難度和興趣,“惠斯特”橋牌還增加了一項“加倍”的規定。競叫橋牌於1904年出現,它規定參加的4名牌手,每人都能競相叫牌。1925年冬,美國人哈羅德·範德比爾特在競叫橋牌的基礎上創立了定約橋牌,簡稱橋牌。最早的國際定約橋牌比賽是1930年美國、英國兩隊的比賽。1958年,世界橋牌聯合會成立,1979年我國北京組織了首屆橋牌邀請賽。1980年6月中國橋牌協會正式成立。

橋牌來由的另一種說法:用“布裏奇”(英文bridge,意思是橋)的名字來稱呼撲克牌的玩法,與英國萊斯特郡的一座古老的橋梁有關。

橋牌比賽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由俄國的移民們以“俄國四人牌”的名字開始的。

住在萊斯特郡的格列托·達爾比的兩家人,因為喜歡這種比賽,每天晚上輪流到對方家中去比賽。在他們兩家之間有一座必經的但有坍塌危險的舊橋,夜晚過橋就更危險。經過此橋去打牌的那家人回來後總是發出如釋重負的歎息,“啊啊,謝謝,明天晚上該輪到你的橋(牌)了”。這句話就成了口頭禪。以後,不知什麼時候,這種比賽就以“橋四人牌”的名字而闡名,最後幹脆就成了“橋牌”。

古老的智力玩具

七巧板一種拚板玩具,約有上千年的曆史。由我國古老的燕幾圖演變而成。它是將一塊正方形紙板分成7塊,用它們拚成各種各樣的圖形。這種玩具很早傳到國外。據說培世紀末的拿破侖一世就很喜歡玩七巧板,西方人還給七巧板起了“唐圖”這個名字。

益智圖由七巧板改進而戚。清代學者童葉庚將7塊改成15塊,改名“益智圖”,即有益於智力的圖板,古代許多文人還用它拚成戲文詩意。

九連環我國古老的智力玩具之一。據考證,它的曆史最少也有幾百年。宋代以後在民間廣泛流行,結構較複雜,用鐵絲和鐵片製成。共有9個環和1個柄,玩法是要把9個環一個一個套到柄裏去。

華容道古代智力玩具之一。它聯係著《三國演義》的一個故事,曹操在赤壁打了敗仗,好不容易才從華容道上逃了出來。棋盤上僅有兩個小方格空著,玩法就是通過這兩個空格移動棋子,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移出華容道。

包你迷古代智力玩具之一。找4個一樣大小的正立方體木塊或紙盒,在它們的6個側麵均塗上4種不同顏色。玩法是把4個正立方體疊成1個正立方棱往,使棱柱的4個側麵都分別有4種顏色。

七盤舞“七盤舞”是什麼?南北朝人沈約在《宋書》中說,七盤舞為手握杯盤而舞的《杯盤舞》,“晉初有《杯檠舞》、《公莫舞》。史臣按杯盤,今之《齊世寧》也……皆以七為舞也。”而齊世寧即當時流行的杯盤舞,民謠有“太康中,天下寧,舞杯盤”,所以沈氏認為七盤為七個裝東西的盤子。

其實,七盤舞是謂置七隻鼓於地麵,藝人們在鼓上鼓下跳躍舞蹈,且要表演下腰、倒立、跟鬥等各種技巧。沈約之說實誤。東漢張衡的《七盤賦》說:“曆七盤而屣躡、般(盤)鼓煥以駢羅。”說明是腳行於駢列的盤鼓上。同時代的傅毅《舞賦》則雲:“躡節鼓陳,舒意自度……眄盤鼓則騰清眸……及至回身還入,迫於魚節,浮騰累跪,跗蹋摩跌。”將《七盤舞》描述得極為生動的則恐怕要推卞蘭的《許昌宮賦》了,其曰“振華足以卻蹈,若將絕而複連,鼓震動而不亂,足相續而不並,婉轉鼓側,螓蛇丹庭,與七盤其遞奏,覲輕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