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盤舞”的極盛時代在漢朝。現今發現的一些壁畫石刻圖,可窺見當時藝術家們的豐姿。
遼陽的漢墓壁畫,盤鼓上的藝人們甩袖長舞,互相呼應,做著下腰的動作。山東沂南畫像石刻中,發現了一組《七盤舞》的圖畫,一位男子皓袖飄逸,來回騰躍,弓步起舞,極為生動。山東武氏祠石刻中,雜技動作則較突出,該畫於地麵置三隻鼓,左麵一人,長袖高舉,回頭一顧,踏盤鼓一足立起,呈跳躍之姿;另一人雙手各據一盤鼓,呈倒立之勢,其左腳上還有一童子,握足單手作“寒鴨浮水”動作。
但是,這一技巧在南北朝前後失傳。不過,現今的雜技中也有若幹保留七盤舞成分者。如由長袖舞發展來的“百丈旗”走“梅花椿”、“踏球”、手技“三仗鼓”等。
撲克牌的由來
撲克是一種牌類娛樂工具。撲克源於我國,但在這一問題上國外曾爭論得十分熱鬧,意大利人說,紙牌的發明權屬於古代的威尼斯商人;法國人則認為,紙牌是1392年法國學者為國王卻爾斯6世娛樂需要而設計出來的;比利時人說:早在1379年,撲克牌就在比利時出現了;英國人卻說早在1377年紙牌已從英國漉傳到瑞士,還提出現存英國博物館的當時瑞士教士的一份書麵記載作為證據。其實,紙牌的發明權應當屬於中國。唐代,皇妃們在皇宮已玩一種由骰子格演變而成的葉子戲,由樹葉塗上記號製成。葉子戲傳到民間後不斷演變。到了宋代。便出現了一種約兩指寬、而寸半長的紙牌,牌麵圖案係由木板印製而成。於是中國的紙牌問世了。但是,人們還習慣地稱為葉子牌。玩“葉子牌”的娛樂叫“葉子戲”,明代萬曆至崇禎年間,“葉子戲”盛極一時。13世紀,馬可·波羅在中國旅行時,將紙牌帶回故國意大利。後來,又傳到瑞士、法國、比利時等國。現國際上流行的撲克,就是16世紀法國人根據中國的紙牌設計的。以後,盡管牌中的圖案被不斷更新,但基本圖案卻保留著中國紙牌的痕跡。如中國紙牌有“果實”、“錢孔”
的圖樣,撲克中也有桃形的黑桃和菱形的紅方塊等圖案;中國紙牌中有宮女的像,撲克中的“Q”就是女官頭像。
另一種說法是:最早的西方紙牌是在13世紀十字軍戰爭時期從亞洲流人歐洲的,而當時在亞洲隻有中國有紙牌,因此,西方紙牌的發展與中國紙牌的外傳有一定的關係。中國的紙牌唐代稱之為葉子戲,明代前後稱為馬吊牌。在德國博物館中至今還保存著從吐魯番流人西方的明代天啟年間的中國馬吊牌。從形式上看,西方紙牌與中國的馬吊牌也有相似之處,如:馬吊牌是由文錢,索子、十字、萬字四門組成,撲克牌也是由四門組成的:即:
鏟、心、金剮石、棒(黑桃、紅心、方片、梅花),馬吊牌尊者的牌麵繪有人像。撲克牌尊者的牌麵也繪有人像,16世紀西方流行一種稱為“勝利牌”
的英國紙牌,它在17世紀初演變為類似橋牌的惠斯特牌戲,流行於英國倫敦及荷蘭,到了1894年在英國倫敦俱樂部中產生了橋牌,這種橋牌再經演變就是現在的撲克牌。另外,由於基督教忌諱13,美國還曾製作過每門自1-14的撲克牌。撲克牌是在民國初年傳入我國上海的,當時被譯為樂克戲或拍克戲。
“升官圖”玩法
《京都風俗誌》中記除夕盛況雲:“家庭舉燕,少長歡喜,兒女終夜博戲玩耍。”其他書中寫到這點的也很多,《紅樓夢》中就有過正月裏“趕羊”擲骰子,賈環賭輸賴賬,受到鳳姐斥責的描寫。可見北京昔時在過年時家庭中作一些賭博遊戲是很普通的。當然隻是玩玩,為了取樂,拿少量的錢賭個彩頭,並不是真的賭錢。
過大年時,每個小孩,給大人拜年,都能得到一些“壓歲錢”,大人們也允許孩子們在家中作些賭博遊戲,如擲骰子呀,用“牙牌”推個“小牌九”呀,一張張接個“龍”(有時叫“頂牛”)呀,而這些遊戲中,最有趣味,而又輸贏最少的,莫過於玩“升官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