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中國古代體育(9)(1 / 2)

升官圖是一張木版印的按照明、清兩代官製排列的格子圖,正中一個長方形格子,分成三個豎格,中間頂頭兩個大字“太師”,右麵“太傅”,左麵“太保”、大字下麵,用橫線隔開,用小字注明“德、才、功、贓”四種獎懲辦法。如“太師”下注:“德進賀雙儀”,“才進賀單儀”,“功致仕還鄉”,“贓貶吏部主事”。就是用四麵寫了“德、才、功、贓”的“拈拈轉兒”(即陀螺)旋轉,轉出什麼字就得到什麼結果。由哪裏玩起呢?這張正方形的圖,圍繞中心“內閣”,外麵還有三圈,都是一樣的格子,按官階分出各種衙門,如京中“六部”、外省督撫、州縣官吏俱全,在一邊還有一行橫排豎格為“出身”,從“白丁”到“狀元”共十五六格,把明清兩代可以作為“出身”的都列上了。玩時由“白丁”玩起,最後的目標是進入“內閣”。

玩時各人先準備一個標記,置放於“白丁”處,隨著旋轉陀螺,按結果移動標記。如“白丁”下注雲:“德秀才、才監生、功童生、贓不動”。旋出“德”來,標記就移到“秀才”一格中,其他依此類推。“贓”本來是應該降級的,但“白丁”無處可降,隻好不動了。再如“知縣”格,那便是“德知府、才知州、功不動、贓典史”。這樣就是兩個升的機會,一個降的可能,一個不動,這樣逐步升上去,直到內閣,一才能得到“賀儀”,贏一兩個銅板。弄不好,剛剛進去,又旋一個“贓”字被貶了出來,還要再旋半天才能進去。孩子們從遊戲中就可以知道:“貪贓的事情是實在作不得的呀!”

白褲瑤的陀螺“迷”

打陀螺,是白褲瑤(瑤族的一支)群眾喜愛的一種傳統遊戲。陀螺用硬木精削而成。陀螺的頂部平平滑滑,好像一麵淡色鏡,身部半圓形,恰似被砍成兩邊的鴨蛋,腳尖釘上手縫針,似懸掛的小銀柱。陀螺製成後,為使它耐用、好看,還將其浸泡在桐油裏二至三個月(或塗上光滑油),取出後光閃閃,亮灼灼。

也有不浸泡桐油的,塗上紅綠藍黃顏色,光耀奪目。

打陀螺時,先用沙皮樹皮或其他樹皮搓成一擺長的繩索,一頭纏繞在陀螺腳尖的上部至它的下半身,一頭捆在手的虎口上,用力脫手甩開旋放,陀螺便“呼吱呼吱”地在地上旋轉。在南丹瑤寨裏,白褲瑤兒童和成年人都十分喜歡打陀螺。兒童打的陀螺有半斤至一斤重,成年人打的陀螺有一至三斤重。

據了解,白褲瑤打陀螺時,先把參加的人分成兩邊(隊),每邊人數相等,打法有近距和遠距及吊打三種。近距打法,由一邊(隊)中的一個隊員旋放陀螺,距離一米左右,讓另一邊(隊)的一個隊員擊打,按順序一個旋放一個擊打。遠距打法,兩邊(隊)先協商,規定距離遠近,一般不超過3~5米,後由一邊(隊)在規定範圍內把陀螺全部旋放,讓對方在同樣條件下逐個擊打。吊打更是有意思的一項了,人馬相等後,先猜手定先後旋放次序,未旋放的人用繩索綁死陀螺腳跟,距離可遠可近,旋放後由對方將繩索套在手上吊打,直到打不中為止。三種打法都要分勝敗。如果擊打一方沒有人擊中,就算敗給旋放的一方,如果隻擊中一個或幾個,就以擊中和被擊中的陀螺旋轉時間的長短分勝敗,旋轉時間長的為勝,旋轉時間短的為敗。然後,由敗的一邊(隊)旋放陀螺,讓勝的一邊(隊)擊打。這個時候,觀看的人們就會不斷拍手,捧腹大笑,發出“央羅央羅”的助威聲。

打陀螺一般在新春佳節進行,不影響生產。打陀螺,可鍛煉臂力和耐力,又可增進交往和友誼。

苗族板凳舞

板凳舞是貴州省苗族人民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也是一項優美的舞蹈表演。每當秋收時節,位於貴州西南境內興仁縣的馬鈴陳家溝和屯腳鯉魚壩的苗族人民,為了歡慶豐收,男女老幼,聚集一堂,飲米酒、唱苗歌、敲銅鼓、擊凳子、歡快地跳起板凳舞。一則喜慶豐收,二則祝願來年風調雨順,三則祝願苗家兒女生活幸福美滿。跳板凳舞的人雙手各持一張小方凳,單手或雙手相擊而舞,你追我趕,你前我後,隊形與舞姿變化多樣,並以苗歌和擊凳聲響為舞姿伴奏,豪邁、獨特、別具風格。

相傳,苗族祖先從外地遷入貴州境內的途中,深山老林,常有野獸出沒傷人,為了恐嚇野獸並互相聯係,便以凳響為號,一路上擊凳不斷,經過長途跋涉,曆盡艱辛,終於勝利到達了目的地。時值夏末秋初,瓜熟果香,為慶幸遷徙,大夥歡聚一堂,食佳肴飲美酒,席間擊凳伴奏跳起了歡樂的舞蹈。以後,板凳舞就成為苗族人民慶賀豐收的一種娛樂形式。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苗族板凳舞得到了繼承和發展。1982年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板凳舞以其優美的舞姿、獨特的風格,博得了觀眾喜愛。1986年黔西南州首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板凳舞的精彩表演又獲得了表演項目的特等獎,並作為黔西南州的表演項目參加了同年在貴陽舉行的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會上板凳舞深為觀眾喜愛,獲得大會的一致好評。1986年,在新疆烏魯木齊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板凳舞又以其優美的動作,獨特的風格、精彩的表演,受到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