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年,比利時有一位技工約瑟夫·默林製造了一雙溜旱冰鞋,由於沒有刹車裝置,使用不便。1815年,法國人加爾森創製了一種輪式溜冰鞋,1819年法國人首次出售木製,金屬製和華貴的象牙製溜冰鞋。英國人羅培脫泰斯製造了三個輪子,排列在鞋子中心成為一線,使滑冰者必須移動身體的重心,一隻腳靈巧地旋轉中間那隻較大的輪子。一個澳大利亞人也製成了一種“品”字形的三輪溜冰鞋。
1863年,美國詹姆斯·普利姆普頓重新設計一種新溜冰鞋。這種溜冰鞋最初是在每隻鞋底上鑲四把小冰刀,在冰上滑行;在冰雪開始融化後,鞋底換上鑲有活動底座的兩對小輪,以利於在堅實的地麵上滑行。不過有輪鞋的輪子,最早是用黃楊木旋成,由於木質輪子在運動時,其邊緣易破裂,因而不久便被鋼輪所代替,後來還裝上了滾珠軸承。
遊泳運動的由來
遊泳是人類與大自然鬥爭的產物。遊泳的起源難以定論。可以說人類自出現以來就因生存的需要而學會了遊泳,如通過觀察青蛙在水中的活動而學會了蛙泳,通過觀察狗在水中的活動而學會了“狗爬式”遊泳等。公元前16世紀,遊泳在古埃及已經風行一時。除了在池中嬉戲遊水外,還經常舉行激烈的遊泳比賽。在我國,關於遊泳的文字記載,始見於公元前6世紀成書的《詩經·邶風·穀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遊之。”
《詩經》裏還有“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漢有遊女”的記載。這說明當時遊泳的不僅有男的,而且還有婦女參加。敦煌有一幅北魏時期壁畫,畫了四個婦女在水中遊戲的情景,可以進一步說明這一點。從唐朝開始,每逢端午節,錢塘江已盛行遊泳比賽。北宋時期,遊泳活動最為盛行。當時遊泳比賽最大的域所是汴京(今開封)的“金明池”,《宋史·禮誌》說:宋太宗津化三年(公元992年),皇帝趙光義親自主持過一次金明池遊泳比賽,為鼓勵遊泳能手,曾“擲銀甌於波間,令人泅渡取之”,以先取者為勝。參加人數多至數百。
1896年首屆奧運會即將男子遊泳列入比賽項目,並正式確立國際遊泳比賽規則。1912年第5屆奧運會又將女子遊泳列為比賽項目。如今遊泳已是全球最流行的運動之一。
花樣遊泳的由來
花樣遊泳亦稱藝術遊泳,是在水中進行的一項藝術性遊泳,動作優美,故又有水上芭蕾之稱。花樣遊泳源於歐洲。20世紀30年代,德、英等國流行著一種團體操式的群泳,並元音樂伴奏。後加種種特技動作,配上伴奏,成為花樣遊泳,1924年在加拿大魁北科首次公開表演。1934年在美國芝加哥“萬國博覽會”上,美國一位大學女講師卡加爾迪斯和她領導的“現代女子遊泳健將”小組首次向各國觀眾表演了花樣遊泳,此後,花樣遊泳盛行起來。1956年,國際業餘遊泳聯合會在墨爾本會議上,將花樣遊泳確定為正式的比賽項目,製訂了比賽規則。1958年12月,歐洲舉辦了第1屆國際花樣遊泳比賽。1973年,在第一屆世界遊泳錦標賽中,花樣遊泳被列入世界遊泳錦標賽正式比賽項目。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把雙人項目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比賽在深3米的正規遊泳池裏進行。分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做規定動作時,全身穿深色遊泳衣,白色帽子;做自選動作時,可著色彩鮮豔的遊泳衣,並可自配音樂伴奏。比賽動作可從陸地或水中開始,但必須在水中結束。比賽時間為5分鍾。1983年,中國首次舉行全國花樣遊泳比賽。
冬泳的由來
冬泳即隆冬季節在室外冷水中進行的遊泳。冬泳源於俄國,原是俄羅斯東正教宗教活動之一。這項宗教活動在每年的公曆1月19日(俄曆1月6日)“主領洗節”這一天舉行。“主領洗節”亦稱“顯現節”,是東正教12個節日之一。他們首先在冰上創出一個十字架形狀的冰槽,然後由主祭人在冰槽中央處把冰打透,使冰槽注滿水,用馬尾刷子往信徒身上點聖水,有些虔誠的信徒則脫掉衣服跳入冰水中接受洗禮,一些俄國人為了健身也學東正教徒在冬天跳入江中遊泳,這即是最早的冬泳。1923年1月19日,居住在我國哈爾濱的俄國東正教徒首次在哈舉行“主領洗節”的宗教活動,一些哈爾濱人也紛紛模仿教徒進行冬泳。目前,冬泳已成為一項新興的體育運動,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