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中國戲曲名家(1)(3 / 3)

程硯秋

程硯秋(1904~1958),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號禦霜,滿族,生於北京。原名承麟,後改“承”為“程”姓。早年藝名程菊農,後更名豔秋,號玉霜。1932年起,易名硯秋,改號禦霜。幼年家貧,6歲賣身榮蝶仙學藝。先習武生,後改花旦、青衣。11歲登台。第二年與名老生劉鴻聲、孫菊仙配戲,顯示了紮實的功底和出眾的表演才能。後因倒嗆輟演,得詩人羅癭公之助,從榮家贖身,並就教於梅蘭芳、王瑤卿、閻嵐秋等名師。嗓音恢複後複出,與餘叔岩、高慶奎等合作,引起轟動。1921年獨立組班,長期在北京演出,也問或到上海、杭州等地獻藝。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幽咽婉轉、外柔內剮的唱腔,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

從30年代起,他以擅演悲劇著稱,著力表現舊社會婦女的悲慘遭遇。

1932年曾赴歐洲考察戲劇、音樂。1933年創辦中華戲曲職業專科學校,並任南京戲曲音樂學院北平分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後,他曾排演了富有愛國思想的《文姬歸漢》、《亡蜀鑒》等劇目。日寇侵占華北後,他離開舞台,到京郊務農,直到抗戰勝利。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致力於戲曲藝術的研究,曾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誌願軍。1957年由周恩來同誌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程硯秋是京劇藝術的改革家。他整理加工的傳統戲、新編演的劇目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創新。風格物異的程腔,是程派藝術中最迷人的精華,它如泣如訴、綿密低回,若斷若續,含蓄深沉,抑鬱幽咽,又柔韌剛勁。程腔聲情並茂,調美意永。程派做工素來也膾炙人口,特別是他的水袖功夫,出神入化,稱絕一時,他將水袖的勾、挑、撐、衝、撥、揚、撣、甩、打、抖等10種基本動作精心設計和組合,化為千變萬化的舞姿,準確地表達出各種各樣的情感。程硯秋的代表作有《鴛鴦塚》、《青霜劍》、《荒山淚》、《竇娥冤》、《鎖麟囊》等。《荒山淚》攝製成舞台藝術片。

常演劇目彙編有《程硯秋演出劇本選集》。有戲曲藝術論集《程硯秋文集》

行世。程派傳人中較有影響的有新豔秋、趙榮琛、王吟秋、李世濟等。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京劇表演藝術家。字慧畝,號留香,藝名白牡丹。河北東光縣人,幼年學河北梆子,8歲登台。11歲入三樂(後改正樂)社科班,與尚小雲、芙蓉草(趙桐珊)並稱“正樂三傑”。後兼學京劇,師事路三寶、陳德霖、王瑤卿等。1916年後專演京劇,常與梅蘭芳、楊小樓、餘叔岩等名家合作。1919年到上海、寧波等地演出,聲震江南。後長期在北京演出。通過對京劇旦角藝術的革新,逐漸創出風格新穎的“荀派”藝術。

30年代,為拯救國難,賑濟災民,多次參加義演,曾拒絕去長春為日本占領者和漢奸演出。20世紀40年代,因感於內憂外患,除為維持同業生計參加演出外,常深居簡出,借繪畫以抒情。新中國成立後,積極參加戲曲改革,率團到各地巡回演出,與兄弟劇種進行藝術交流,豐富和發展了荀派藝術。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河北省梆子劇院院長等職。

荀慧生是京劇旦角藝術的革新家。他敢於突破京劇界的京朝派、外江派的門戶之見,取南北不同風格的旦角藝術之長,借鑒河北梆子的曲調和表演技巧,兼取京劇老生、小生、武生等行當的藝術因素,根據自己的主觀條件,從唱腔、表演到人物造型對京劇旦角藝術做全麵的改革創新。荀派藝術卓然不群,獨樹一幟。他長於刻畫人物,尤其是天真活潑、溫柔善良的婦女腳色。表演講究本色自然,雅俗共賞。唱腔柔媚婉轉,俏麗活潑,念白頓挫有致、個性鮮明,做工不溫不火,接近生活,武功紮實穩健、幹脆利落。苟慧生是一位在歌、舞、劇三方麵都達到銀高成就的藝術家。著名劇作家曹禺稱他為“一代藝術大師”,是很確切的。代表劇目有《紅娘》、《勘玉釧》、《元宵謎》、《紅樓二尤》、《杜十娘》、《荀灌娘》、《花田錯》、《金玉奴》等。

常演劇目編為《荀慧生演出劇本選集》,藝術論述集為《荀慧生演劇散論》。

荀派傳人主要有童芷苓、吳素秋、劉長瑜、宋長榮等。

尚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