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度量衡製度的混亂,原因是多方麵的。從技術因素而言,清初定製采用的方法是累黍定尺,這種方法是沿襲傳統方法,本身即有不確定處,難以適應已經發展了的社會的需要,但更重要的則在於社會因素。清中葉以後,政治日益腐敗,官吏貪汙之風盛行,官府出納,收入必設法加大尺鬥,支出則力圖調輕斤兩,上行下效,製度焉能不亂。與此相關的還有法製不健全、政府的放縱軟弱。清廷對於度量衡器的校驗檢定,並不十分重視,雖有定期校勘的規定,卻未認真執行。私作者枉法牟利而不受處罰,後繼者趨之若鶩,也就在所難免了。封建社會延續到它的末期,已經沒有能力再去保持度量衡的整齊劃一了。
造成清末度量衡製度極度混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19世紀中葉,東西方列強用軍艦和大炮,強行轟開中國的大門,使中國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道路。隨著通商口岸被打開,外國經濟侵略加劇,各國度量衡製度也紛紛輸入中國。清廷既無力統一國內度量衡,更無力抗禦外國度量衡製度的紛亂侵入。鹹豐九年(1859年),粵海關(廣東海關舊稱)權被英國人李泰國攫持,嗣後各帝國主義國家競相效仿,使得中國的海關控製權盡數落入列強之手。海關上使用的幣製和度量衡製度,中國人無權過問。各國海關衙門借口中國度量衡混亂無規,均設專款條例確立相互折算辦法,由此導致了海關尺和關平秤的出現。中國度量衡史上喪權辱國的海關度量衡,就是這樣產生的。
外國度量衡對中國的侵入是多方麵的。例如海關由英國人管理,就用英製;郵政由法國人管理,就用米製;鐵路、航路主權,英法德日俄均有染指,屬於英美者用英製,屬法德者用米製,屬日本者用日製,屬俄國者用俄製。甚至國內的商店、工廠販賣貨物,亦視貨源而采取相應製度。度量衡的混亂,已無可究詰。這與帝國主義的侵略,是分不開的。
清末,變法思潮興起。迫於壓力,清廷對於度量衡製度,也不得不考慮改革。但由於積弊已久,辦事拖拉,自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廷臣有此提議,至光緒三十四年,政府才擬訂出一個“劃一度量衡製度”的方案。這次定製,因為整個國家還處於封建專製淫威之下,必須“恪遵祖製”,所以尺度仍依康熙縱黍累尺所得之營造尺為準,量器衡器,亦力求以考得之康熙製度為準,隻是考慮到金屬質地純雜不同,將原由金屬比重確立之衡器基準換算為由純水1立方寸之重為標準。鑒於當時西方科學已經輸入中國,方案擬訂以後,清政府即派員赴國外考察,將新製與萬國公製作了參證,並商請國際權度局用鉑銥合金為原料製造了營造尺和庫平砝碼原器,以鎳鋼為原料製造了相應的副原器。原器和副原器於宣統元年(1909年)製成後送達中國,現保存於中國計量科學院,是中國最早的高精度之,度量衡基準器。
清末度量衡改製,首先以萬國公製之公分(厘米)長度及公分(克)重量來比對營造尺長度與庫平砝碼重量,並按現代科學方法製作了標準器,使得中國度量衡有了自己近代確定的標準,這是度量衡沿革史上的一大進步。隻是當時清王朝大廈將傾,已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根本無力再去推行這套製度了。
隨著清政府被推翻,度量衡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當時度量衡製度紊亂錯雜,毫無準則,民國初立,正是進行徹底改革的極好時機。主管此事的工商部經過反複討論,認為應該適應世界潮流,直接采用米製,借以消除對外貿易的障礙,統一全國混亂的度量衡製度。這一提議曾送呈當時的國務會議通過,並提交臨時參議院會議。隻是當時的議員們隻顧爭權奪利,直到國會成立,亦未議決,也就無法付諸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