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也講過一則故事:
弈秋是全國最好的棋手。他教兩人下棋,一個人專心致誌,弈秋教什麼就學什麼、鑽研什麼。另一個人雖然也聽弈秋講棋,但又想有鴻鵠會從窗外飛過,是不是可以用箭把它們射下來呢?兩人都學下棋,智力差下多,最後一個人下得很好,一個人下得平平。原因在於專心還是不專心。
人生雖然由於出生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不一,形成了不同的起跑線,有了不同的人生。但人們最終的造就並不完全取決於家庭和社會環境,有些條件好的人無所成就,有些條件差的人反有所成,除了對機遇的把握,能不能專心於事業,堅持不懈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這個道理好說不好做。
專心致誌意味著要把別人喝茶、聊天、逛街的時間用於工作。
專心致誌意味著要把親情、友情、鄉情貯藏起來,沉迷於工作。
專心致誌意味著要準備承受失敗的挫折,在挫折中繼續努力工作。
能夠專心致誌的人方有所成,莊子希望人們這樣得“道”。
六、交際之道
交際是人們生活的自然要求,交際有道,其道,並非單純是禮尚往來的方法,而且蘊涵了深厚的人生經驗。
有人善於交際,有人不善於交際,性情的外向和內向固然是原因,和不善於總結人生也有關係。
交際,或為情,或為利,為情不必拘於情,為利不必滯於利。趨利避害是一個大原則,不會有人趨害而避利。
交際宜淡,以淡求長久。
交際宜寬厚,待人寬厚,人也會待己寬厚。
交際宜謹慎,謹慎則不會妄交以致禍。
君子之交淡如水
莊子很愛以孔子做文章,孔子遊說諸侯的遭遇常常成為他的話題。他說孔子不幸得很,從魯國流亡出來以後,在宋國、衛國、陳國、蔡國不是受人圍困,被人驅趕,就是餓得連飯都沒有吃的,實在可憐。而親人疏遠了他,弟子們也作鳥獸散。這顯然是莊子作了些編造,一編造便有了新的話題: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林回遭難,離鄉逃亡。他家庭小有財富,逃亡之際,攜千金之璧就得舍幼子,攜幼子就得舍千金之璧。林回陷在兩難當中。他沒有猶豫,背起孩子就跑,千金之璧不要了。
有人感到很奇怪,林回怎麼扔下千金之璧而背著一個小孩子逃難呢?為了財富吧,一個小孩子有多大的價值?害怕拖累吧,小孩的拖累比千金之璧的拖累大得多。於是問道:“你扔下千金之璧,背著小孩子逃命,是為什麼呢?”
林回說:“千金之璧與我隻是利益相合,小孩與我則是天性相連。以利相合,遇到災難就會舍棄:以天性相連的,遇到災難就相互包容。以利益相合與以天性相連是距離很遠的。”
以利相合,人們相交之初,就以圖利為原則,利盡則交疏是必然的。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以善養士與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齊名。孟嚐君相齊,有萬戶之邑,一時間門下食客三千。當孟嚐君失勢的時候,這些門客棄孟嚐君而去,當孟嚐君複位,這些門客想重歸孟嚐君門下。孟嚐君很感傷地對馮諼說:“我待這些門客自認為沒有什麼過失,他們見到我被撤了職,沒有什麼地位,紛紛離去,沒有誰顧念我。現在我恢複了官職,他們又想回到我這裏。他們還有什麼臉麵見我呢?等這些人來了,我一定要羞辱他們一番。
馮諼說:“先生之言錯了。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世上的事情都是這樣。你沒有見到趕集的人嗎?早上,人們蜂湧到集市上,側著肩膀往門麵擠,唯恐落在別人後麵。到傍晚的時候,人們路過集市,丟著膀子不肯到集市上看一看。並不是人們喜歡早市而討厭晚市,而是早市有利可圖,傍市無利可圖。這些人與你本來是以利相交,你失了勢,無利可圖,他們離去是自然的。現在你重新得勢,他們回來也是自然的。先生不必在意,還是像以前一樣對待賓客吧。”
馮諼把話說得更透,以利相交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失意於以利相交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
利益的誘惑往往成為人們結交的媒介,使一些人變得很實在。有利則有情,無利則無情,相交容易,絕交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