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處世方略(5)(1 / 2)

莊子視以利相交的為小人,他超然處於利益之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鄙薄人們以利相交。而希望人人都是君子,君子以道義交,看似平淡,其實情濃。道義勝似利益,道義激發的情感共鳴比眼前的利益來得更加久遠,更加富有韻味。鍾子期與俞伯牙之交、鮑叔牙與管仲之交,可以說是典型的君子之交,方能成為千古佳話,而以利相交的人,得利於一時,終將為曆史所淹沒。所以,與其做酒肉朋友,不如做道義朋友。

以德報怨

“怨怨相報何時了”,人與人之間不可解的矛盾衝突,最易形成怨怨相報。宗派之爭、家族之爭,乃至於錙銖之爭、口角之爭,都有可能引起怨怨相報。

孔子的弟子曾經問他,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生奉行?孔子說有,這就是“恕”,即寬容。雖說寬容本有限度,但在日常充滿親情、友情的生活中待人寬容是人們的必須,隻有寬容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生存環境,使自己的精神放鬆,較好地創造生活、享受生活。

老子是把無為當作為、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的人,在這種生活態度中,培養起自己的寬容精神,像他說的:不管別人對我的怨恨有多少,我都用德行去報答。這就是流傳至今的“以德報怨”。老子以平和衝淡的心境看待社會和人生,無羞無惱,然而以人為主體的社會正相當複雜的。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矛盾衝突,或者明的,或者暗的。矛盾的調解,彼此氣消心平的事常有。但矛盾沒有得到調解,或者激化也是常有的事。即使人與人之間本來沒有矛盾,因某一方的欲望會引起矛盾,看人怎麼處。

以德報怨,傳說中的虞舜是一個典範。

虞舜的母親早死,父親瞽叟娶了後母,生了個兒子名象。瞽叟愛象總想置舜於死地,舜有一點小錯就嚴加懲罰。待象成人以後,瞽叟和象聯手陰謀殺舜。一次,瞽叟要舜修補倉庫,待舜上了屋頂,瞽叟就在下麵放起火來,沒有想到舜舉著兩頂鬥笠從屋頂上跳下,得以不死。後來,瞽叟又要舜去打井,當舜下到井底,瞽叟和象在上麵填土,把井填得嚴嚴實實,心想舜必死無疑。象與父母商量瓜分舜的財產。象說:“這個主意是我出的,舜的兩個妻子和琴歸我,他的牛羊、倉庫就歸爹媽吧。”這一次他們又沒有想到,舜從井底旁邊的一個通道口出來了。舜雖然知道父親和弟弟要害他,但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對父親還是那麼孝順,對弟弟還是那麼友愛,以德相報。

人們為利益驅使,為尊嚴驅使,懷怨而不報怨,不是容易做得到的事情,更何況以德報怨。

以德報怨,最應具備的是做人的胸懷。唯有胸懷坦蕩、寬厚的人才有可能達到這樣的做人境界。

當老子這樣說的時候,是在勸人在矛盾糾葛中,淡化名利,以致淡化自我受到傷害的尊嚴。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明代的洪自誠曾經這樣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之基。”這得了老子以德報怨的精髓,老子崇尚無為而無不為,以德報怨仍是以退為進之術,與其以怨報怨害人也害己,當然不如以德報怨的利人也利己。

話說回來,以德報怨終有限度,對以國家、人民為敵、害國害民的人並不能以德報怨,否則害國害民也害己。

輕諾必寡信

一諾千金是許多人的人生準則。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也在表明已諾必誠。

守諾,其實是守信,守自我待人的真誠,守自我的人格。小則關係自我,大則關係治國。

相傳曾參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拉著她的衣襟,哭著也要去。曾參的妻子說:“孩子,你別去吧,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參的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參去殺豬。他的妻子說:“你幹嘛當真呢?我不過是跟他開個玩笑。”曾參說:“對小孩子不能夠隨便開玩笑,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向父母學習,你現在答應了又不去做,那不是教孩子也學會欺騙嗎?你欺騙了他,他不相信你,你以後對孩子的教育就會落空。”於是,曾參和妻子真的把豬殺了,弄給孩子吃。

晉文公有一次率領軍隊去攻打原地,進軍以前就與將士約好,三天,一定要把原地攻下來,如果攻不下來,就撤兵。原地本來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但原地的人在強敵麵前並不示弱,拚死抵禦,使晉文公的軍隊遲遲沒有進展。三天時間一晃就快過去了,晉文公下令準備撤兵。這時候有間諜報告說,原地的人已經精疲力竭,糧食也快吃完了,您隻要再堅持一天,一定可以攻克原地。晉文公卻說:“我不能因為一個小小的原地而失信於民,撤兵!”因此,原地的人主動投降了。

曾參、晉文公以誠信教人,這使曾參成為孔子之後儒學的重要傳人,使晉文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人們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說“是”、“好”、“行”、“可以”等等都隻是一瞬間的事,但它包含了自己對某一個問題或者某一件事的思考,權衡可行還是不可行,辦得到還是辦下到,輕率地應允,實際上辦不到而失信於人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