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①王②者,以其善③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欲上民④,必以言下之;欲先民⑤,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⑥也,處前而民不害⑦。是以天下樂推⑧而不厭⑨。
【注釋】
①穀:山穀、溪澗,河流。
②王:歸往,彙集。
③善:善於,能夠。
④上民:處於百姓之上,統治人民。
⑤先民:處於百姓之前,領導人民。
⑥重:沉重,負累,壓迫。
⑦害:受害,危害,妨礙。
⑧推:推薦,擁戴。
⑨厭:厭惡,反對。
【譯文】
江海能使百川彙集其中的原因,是由於它善於位居下遊,所以便成了百川歸往之處。因此,“聖人”要想統治百姓,必須用謙卑的語言對待百姓;要想引導百姓,必須把自身放在百姓的後頭。所以在統治百姓的時候,使百姓不感到沉重;在引導百姓的時候,使百姓不感到危害。這樣,天下的人都樂意推舉他,而不討厭他。由於他不跟人相爭,所以天下人都無法跟他相爭。
【延伸閱讀】
老子是古代的大聖人,胸襟寬闊,思路敏捷。他理解自然界的運動規律,體察人們的心理變化,並用精煉的語言來闡述自己處世為人的哲學。
老子的話是極富哲理的。“水往低處流”是人所皆知的常識,江海在低窪處,所以能彙集百川。人如果也像江海那樣甘居於下,在人際關係上就會處於主導地位。然而,人們往往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喜歡抬高自己,貶低別人,所以難免與人發生矛盾。大多數人不願居於下位,是因為沒有江海那樣博大的胸懷,心中隻裝著自己,沒有別人,那怎麼能影響別人、策動別人,讓人群以你為中心呢?而現實又往往事與願違,大多數不願甘居下位的人,卻無法擺脫永遠居於人下的事實。
人和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但事實上又往往是不平等的。有些人口口聲聲喊“公平競爭”,但又有許多人埋怨競爭的不公平,不是在一個起跑線上。
田忌賽馬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
田忌和齊王各出三匹馬,按上馬、中馬、下馬的順序,依次分為三組進行比賽。齊王以國君雄厚的實力來豢養駿馬,所以他參賽的馬,品種質量肯定要比大臣的好。
田忌每次和齊王賽馬,都輸給了他。這其實就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雙方不是在一個級別上,有點像現代拳擊比賽,重量級對次重量級,一方幾乎穩操勝券,另一方則先天不足。
可是,軍師孫臏卻認為田忌還是有機會獲勝的。他建議田忌用下馬與齊王的上馬比賽,用上馬與齊王的中馬比賽,用中馬與齊王的下馬比賽。結果第一場輸了,後兩場卻贏了。田忌很高興,齊王則很驚異。前者實力不如後者,卻擊敗了後者,全靠孫臏幕後策劃。
其實,孫臏這一謀略,也沒有十分的把握,隻是有了獲勝的概率。如果田忌參賽的馬與齊王的馬差距過於大,那麼不但下馬對上馬是必輸無疑的,而且上馬對中馬、中馬對下馬還是贏不了,比賽的結果將仍是三局三負。
因此說,競爭還是要憑實力的,沒有實力作後盾,連玩弄智巧的餘地都沒有。
烏龜和兔子賽跑的寓言,同樣是婦孺皆知的。這則寓言主要講兔子的驕傲自大,所以才會輸。如果按照正常的賽程規則,它中途不去睡大覺,烏龜是無論如何都贏不了它的,因為雙方實力太懸殊了。但即使在這種力量對比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寓言中的烏龜還是敢於和兔子比賽,不是有點不自量力嗎?如果兔子中途沒有睡覺,一口氣跑到了終點,那勝利的歡呼絕對與烏龜無緣了。
老子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看你怎樣去理解。不該爭的,不要去爭;不必爭的,不用去爭。無法爭的,何苦去爭;無人爭的,何必去爭?應該爭的,一定要爭;必須爭的,必定要爭。人不要爭名,但要爭氣;人不要爭利,但要爭義。
人生應該有追求,這就是爭取。運動員夢想拿金牌,戰士夢想當將軍,都需要競爭,需要努力,需要奮鬥,需要拚搏。
老子強調“不爭”,既是一種謙虛,更是一種策略。唯有不爭,人家也就沒有了與你爭的借口。我們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一條是永遠不稱霸,這就是在世界舞台上不與人爭霸權。我們不能做霸主,我們要將自己有限的國力,用於和平建設。我們自己不稱霸,但也反對霸權主義,所以“不爭”不是無原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