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①。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②,二曰儉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⑤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⑥將救之,以慈恒之。
【注釋】
①肖:像,相似;人不賢,道不美。
②慈:柔慈。
③儉:儉樸。
④廣:寬廣,寬裕。
⑤器:萬物,在這裏比喻人。
⑥天:上天,天道。
【譯文】
天下都說我“道”大,和具體事物大不相似。隻因為大,所以和具體事物不相似。如果和具體事物相似,那早就是很細小的了。我有三個法寶,永遠保持著它們:第一叫作柔慈,第二叫作儉樸,第三叫作不敢走在天下事物之前。因為柔慈,所以能讓將士勇敢;因為儉樸,所以能使財政寬裕;因為不敢走在天下事物之前,所以能做天下事物的領袖。現在舍棄柔慈,但要將士勇敢;舍棄儉樸,但要財政寬裕;舍棄謙讓,但要成為領袖——這就必然會覆滅!柔慈這一法寶,將它運用於攻戰必定能取勝,運用於防守必定能堅固,上天要成就誰,便用柔慈來保護誰。
【延伸閱讀】
老子既有哲學家深邃的目光,又有政治家博大的胸懷。他把居於柔慈的地位、愛惜將士及在一定情況下作必要的讓步,作為用兵打仗的原則之一。他又把節約開支、生活儉樸和控製消費,作為財政管理的原則之一。實行前一個原則,可以攻則必勝,守則必固;實行後一個原則,不會捉襟見肘,入不敷出。
老子將儉樸作為“三寶”之一,自有他的道理。崇尚儉樸,必定要反對奢侈。因為奢侈既會耗盡國家的財力,也是亡亂的征兆。過奢侈的生活,必定要有奢侈品。這些奢侈品如《淮南子·齊俗訓》所雲:“車輿極於雕琢,器用逐於刻鏤,求貨者爭難得以為寶。”大量生產奢侈品,既費時,又費工,使大批農業勞動力流失;大量銷售奢侈品,刺激了人們的消費欲望,逐漸會形成崇尚侈靡的不良社會風氣。老子提倡儉樸,在一定程度上批評並抑製了侈靡之風,對當時物質財富很不豐富的社會來說,無疑是有利的。
老子既把儉樸作為一個“法寶”,不僅僅因為這一“法寶”能夠抑製侈靡之風,它還關係到事業成敗及修身養性的問題。中國曆來有“成由勤儉敗由奢”的觀念,勤儉往往促使成功,奢侈常常導致失敗。勤儉又是一種美德,有助於人淨化德操,使人清正、廉潔、寡欲。所以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在《傳家集》中,引用張文節的話說:“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這番話,正是提醒人們要時時注意節儉,以免有朝一日陷於“不能頓儉,心致失所”的尷尬境地。
老子將節儉作為財政管理的一個原則,這是不錯的;但如果僅僅節約開支,而不注重發展生產、廣開財路,那節用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光知節用而不知生財,難免財源枯竭、坐吃山空;隻知生財而不知節用,必然財富流失、入不敷出。所以說,生財和節用,兩者缺一不可。儒家典籍《大學》中,對生財和節用作了極為精辟的論述:“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這就是說,生財要又多又快,食用要又少又慢,才能積累起財富,使國庫得以充盈。
古代以發展生產為主,基本上就是農業生產。因此,古代的生財主渠道是農業。以農為本的思想,在我國是有傳統的。早在西周末年,卿士虢文公批評周宣王廢藉禮,指出“民之大事在農”,認辦在春耕時節,“王事唯農是務”,明確地將農業生產放在一切事情的首位。戰國初年,李悝在魏國變法,推行的一係列政策中,“重農”是一個重要的步署。他強調“農傷則國貧”,因而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以保證重農政策的實施。此後,商鞅、管仲等政治家,都有關於以農為本的論述和實踐。
我們還是把話題拉回來。老子說的“三寶”,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無論是柔慈,還是儉樸,現在都沒有過時,都有繼續遵循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