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不爭之德用人之力(1 / 1)

【原文】

善為士①者不武②,善戰者不怒③,善勝敵者不與④,善用人者為之下⑤。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⑥;古之極⑦。

【注釋】

①士:將帥,統帥。

②武:動武;勇氣。

③怒:憤怒,被激怒。

④與:對鬥,相拚;敵對。

⑤為之下:居人之下。

⑥配天:符合天道。

⑦極:準則,法則。

【譯文】

善於當統帥的人,不輕易動武;善於打仗的人,不會被敵人所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與敵人拚個你死我活;善於用人的人,心甘情願居人之下——這叫作不硬與人相爭的“德”,叫作善於利用人,叫作符合天道。這是白古以來的法則。

【延伸閱讀】

老子以軍事家和哲學家的雙重智慧,為帶兵的統帥謀劃了高深的策略。這些策略,既能調動自己軍隊的士氣,又能有克敵製勝的充分把握。而真正能夠將這些策略運用自如的人是不多的,所以世上難以找到常勝將軍。

帶兵的統帥,麵對瞬息萬變的軍情,可以作出各種相應的靈活對策,盡可能地抓住戰機,把握主動權,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切莫與敵人拚耗實力。《魏書·侯淵傳》中,載有一個典型的戰例:

北魏大都督侯淵,率領七百騎兵,奔襲擁兵數萬的葛榮部將韓樓。他孤軍深入敵方腹地,挾一股銳氣,在距韓樓大本營一百多裏地之處,將韓樓的一支五千餘人的部隊一下子就打垮了,還抓了許多俘虜。侯淵沒有將俘虜全部帶回自己的大營,而是將他們放了,還把繳獲的馬匹、口糧等東西都發還給他們。侯淵的部將都勸他不要放虎歸山,以免增加敵人的實力。侯淵向身邊的將士們解釋道:“我們帶領的這隻軍隊僅有七百騎兵,兵力十分單薄,如果跟敵人硬碰硬,敵眾我寡,無論如何都不是敵人的對手。因此不能和對方拚實力、拚消耗。我將俘虜放歸,用的是離間計,使韓樓對他們疑心,舉棋不定,這樣我軍便能趁機攻克敵城。”將士們聽了這番話,才恍然大悟。侯淵估計那批釋放的俘虜快回到韓樓占領的薊城了,便率領騎兵連夜跟進,拂曉前就去攻城。韓樓接納曾被俘過的這批部下時,就有些不放心。當侯淵緊接著就來攻城時,便懷疑這些放回來的士兵是給侯淵當內應的。他由疑而懼,由懼而逃,棄城而去沒多遠,就被侯淵的騎兵部隊追上活捉了。

侯淵以七百騎戰勝數萬兵馬,如果打硬仗、拚實力,那根本不是韓樓的對手。所以,他充分發揮自己騎兵部隊的優勢,攻擊敵人的弱處。更重要的是,他利用放歸俘虜的機會,設計離間敵人,出其不意發動進攻,處處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一舉而獲全勝。

老子還強調,明智的統帥,善於“用人之力”,能夠發揮人的各種才能,用於克敵製勝。《淮南子·道應訓》中,載有這樣一個例子:

楚將子發平時留意招攬有一技之長的人,甚至將一位“神偷”也待為上賓。有一次齊國進攻楚國,子發受命領兵迎敵。由於雙方力量懸殊,楚軍三戰三負,節節敗退。楚國的謀士、勇將,全都竭盡全力,但還是無計可施。這時,子發突然想到了這位“神偷”,便讓他出馬。當天晚上,“神偷”潛入齊軍營帳,把齊軍主帥的睡帳偷回來獻給子發。子發十分滿意,派使者將睡帳送還給齊軍主帥,並對他說:“我們出去打柴的士兵撿到這個睡帳,據說是將軍您的用品,所以專程來歸還。”第二天晚上,“神偷”又潛入齊軍營帳,把齊軍主帥的枕頭偷回來獻給子發。子發還是派使者將枕頭送還給齊軍主帥。第三天晚上,“神偷”再次潛入齊軍營帳,把齊軍主帥頭上的簪子偷回來獻給子發。子發當即重賞“神偷”,又派使者將發簪子送還給齊軍主帥。齊軍上下都傳遍了主帥物品被三次偷去的消息,大家都十分驚駭。主帥與幕僚們商量道:“如果今天我們再不撤兵,恐怕楚軍主帥子發就要派人來取我的人頭了。”於是,齊軍不戰而退了。

楚軍的實力明顯弱於齊軍,但楚軍統帥子發善於用人,發揮“神偷”的特長,用偷對方主帥物品的方法,來嚇唬對方,造成對方的心理壓力,乖乖地逃跑了。

老子不主張硬拚,而強調智勝,這樣既不傷自己的元氣,又有獲勝的較大把握。上述兩個戰例中的統帥侯淵和子發,堪稱智勝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