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1 / 1)

【原文】

民①不畏威,則大威②至。無狎③其所居,無厭④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⑤。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⑥,自愛不自貴⑦。故去彼⑧取此⑨。

【注釋】

①民:老百姓。

②威:威勢。

③狎:逼迫,封閉,排擠;開閘門。

④厭:通“壓”,壓迫,引申為阻塞。

⑤厭:討厭。

⑥見:同“現”;顯露,表現。

⑦貴:抬高,吹捧。

⑧彼:指自見、自貴。

⑨此:指自知、自愛。

【譯文】

當老百姓不懼怕你的威勢時,那麼你已經有了很大的威勢。不要排擠他們的居住場所,不要阻塞他們的謀生道路。隻有你不壓迫老百姓,老百姓才不會討厭你。因此,“聖人”但求自知而不自我表現,但求自愛而不自我抬高。所以要去掉自我表現、自我抬高的陋習,提倡“自知”、“自愛”的作風。

【延伸閱讀】

老子長期與生活在社會下層的人打交道,比較了解普通百姓的疾苦,對大奴隸主貴族的腐朽生活和專橫跋扈十分反感,並看出這正是導致奴隸主階級滅亡的催化劑。但老子並不希望這一切發生,所以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要理解、關懷、愛護人民群眾的觀點,要統治者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貪圖享受,這樣才能保持統治地位的穩固。

《老子》第七十二章的這番話,可以理解為一種統治百姓的權術。統治者要坐穩天下,是很不容易的,沒有權術不行。統治權術,說到底是一種馭人之術,需要恩威並施、剛柔相濟。無論多麼高明的統治者如果他隻用一種方法治理國家,那隻能解決部分問題,而且還會留下一定的副作用。太嚴厲了,難免萬馬齊喑,死氣沉沉;太寬厚了,難免人心渙散,約束不住。所以,必須一文一武、一緊一緩、一張一弛、一嚴一寬,互相搭配,各盡其用。在日常生活中,有“紅臉”、“白臉”各種角色;在政治舞台上,也有唱“紅臉”和唱“白臉”的分工。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調節社會、政治氣氛,以利於統治的鞏固。

明代徐禎卿所著《翦勝野聞》中,載有明太祖朱元璋和太子的一段對話:

太子見父親朱元璋時常開殺戒,誅殺功臣,便苦苦相勸。有一天,當他又開口勸諫時,朱元璋一聲不吭,命人拿來一根滿帶荊棘的木杖,扔在地下,要太子去拿。太子顯得很為難,覺得沒法拿。朱元璋便得意地教訓他道:“這根木杖你拿不了吧!?我隻要將木杖上的刺修剪幹淨,你就很容易拿了。我現在殺的人,都是些危險分子。把這些人除掉,傳給你一個穩穩當當的江山,這是你的福分啊!”太子卻不領情,辯解道:“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言下之意,隻要當皇帝的仁慈,做臣民的便自然會忠心耿耿。氣得朱元璋怒發衝冠,操起坐著的竹榻向兒子砸去。太子連忙躲閃,於是父子倆你追我逃,在皇宮中鬧得不亦樂乎,也顧不得什麼體統了。

這個心慈手軟的太子,沒活到登基就一命嗚呼了,所以他始終沒有能理解父皇的良苦用心。朱元璋的心情,隻有與他處於同一地位的人才能理解。他先唱“紅臉”,想讓兒子以後唱“白臉”,謀略可謂深遠。但他沒想到過猶不及,把戲演過了頭,弄得人心惶惶,兒子也過早地去世了。他將皇位傳給長孫時,南京朝中早已沒有了“帶刺”的人才,所以當燕王朱棣興兵“靖難”時,也就沒有能夠抵禦的人了。

中國曆史上,像朱元璋這樣的皇帝,並不是絕無僅有的。

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為政寬宏,但因此也引出了不少潛在的麻煩,但他又不想在晚年突然改換治國風格。所以,他沒有傳位給與自己風格相似的十四子,而將皇位傳給了冷峻老辣的第四子——雍正。他之所以這樣做,是覺得老像自己那樣唱“白臉”,會被刁頑之徒鑽政策、法律的空子。讓雍正這樣善唱“紅臉”的角兒上台,便可以拉破麵皮,革除舊弊,清理隱患,大刀闊斧地砍掉“荊棘”,不使江山易姓。

由於康熙“白臉”演罷,雍正“紅臉”馬上粉墨登場,相得益彰,各有聲色,為此後乾隆“盛世”拉開了序幕——這便是“白臉”、“紅臉”默契配合的政治藝術,也是一手軟、一手硬的統治權術。臉譜可以更換,不僅不同的角兒可以用不同的臉譜,就是同一名角兒,隻要你有藝術功底,也盡可以今天演殺氣騰騰的武淨大花臉,明天扮溫文爾雅的須生。當帝王的,又何嚐不可?

然而,帝王唱“白臉”、“紅臉”,畢竟隻是玩弄權術,是一種權宜之計,所以一定要與相應的政策配套,既不讓奸臣賊子有機可乘,又得讓百姓得到實惠,才能使江山長治久安。對待百姓,要像老子所雲“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才能不失民心,有穩固的統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