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1 / 2)

【原文】

勇於敢①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wù)②,孰③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④,疏⑤而不失⑥。

【注釋】

①敢:妄動。

②惡:厭惡,討厭。

③孰:誰。

④恢恢:寬廣,弘大。

⑤疏:稀疏,不密。

⑥失:遺失,漏掉。

【譯文】

勇而妄動,就會被消滅;勇而不妄動,就能保存自己。這兩種現象,前者有害,後者有利。天所討厭的,誰能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所以“聖人”也覺得難以預料。天的“道”,不爭鬥而善於取勝,不多說而善於應對,不召喚而自動歸順,誠厚而善於謀劃。天網十分寬廣,網眼雖然稀疏而什麼也漏不掉。

【延伸閱讀】

老子之所以一再強調“無為”,是因為他有一種強烈的“命運”觀念。他觀念中的“命運”,既是指自然的命運,也是指人類的命運;既是指社會的命運,也是指個人的命運。這“命運”具有規律性的意義,是“道”的安排,人在它的麵前是無能為力的。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誰也逃脫不了冥冥之中“命運”之網的支配。你想“有為”,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你無法改變“命運”,隻能服從“命運”,適應“命運”。於是,“無為”成了一種無可奈何,與儒家的“天命論”相通起來了。

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大多把生死壽夭、富貴貧賤、吉凶禍福等,看作是注定的“命運”,亦即非人類自身所能把握的一種力量在支配著一切。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儒家的觀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孔子甚至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老子雖有與孔子相通之處,但畢竟對“命運”看得比孔子淡泊些,更多地強調“道法自然”,即認為“道”是起決定作用的,“命運”隻能體現“道”的原則,而無法主宰“道”的意誌。雖然“道”也是既神秘,又玄乎,但它畢竟能應修而得。你隻要效法自然,不違背自然規律,就能得“道”,因而也就能排斥“命運”對人世的幹預,遊離於“命運”的羅網。

無論怎麼說,老子以後的道家學派,乃至後來的道教,都繼承了他有關“命運”的學說,並以自己的理解作了發揮,其中有對“命運”的積極抗爭,但也頗多對“命運”的消極屈從。

莊子是老子之後的道家睿哲,他對“命運”的看法似乎有點無奈。《莊子·人間世》說:“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相信“命運”的力量,並有點“宿命論”。他之所以會持這種觀點,因為他看到,人生在世,逃脫不了利欲的誘惑,而這種誘惑正是冥冥之中“命運”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