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1 / 1)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①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②者,吾得執③而殺之,孰④敢?常⑤有司殺者⑥殺。夫代⑦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⑧斫⑨。夫代大匠斫者,希⑩有不傷其手矣。

【注釋】

①懼:恐懼,恐嚇,嚇唬;使人民畏懼,即威嚇人民。

②奇:與眾不同,引申為行為邪惡詭異。

③執:逮捕,抓獲。

④孰:誰。

⑤常:經常,照例。

⑥司殺者:專門管殺人的,泛指天。

⑦代:取代,代替。

⑧大匠:木工首領,木匠。

⑨斫:斫斬,砍削。

⑩希:少。

【譯文】

人民不怕死,何必用死來嚇唬他們呢?如果能使人民都怕死,有敢於搗亂社會、危害國家的,就把他抓起來殺掉,誰還敢再作惡搗亂呢?這樣就要有專門管殺人的人。如果誰代替專門管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好像代替木匠砍木頭一樣。代替木匠砍木頭的人,很難不砍傷自己的手啊!

【延伸閱讀】

老子對勞動人民是很有同情心的。因為他看到,在當時的社會製度下,勞動人民受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過的是水深火熱的生活。當然,即使老子再聰明、再慈悲,也無法改變這種現狀,充其量隻能發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的呼籲。

老子之所以用“民不畏死”和“若使民常畏死”來說明問題,是因為自古以來,人都希望生,把生置於一切之上。當然,死既是可怕的,但也可以對它無所畏懼,甚至對它進行調謔。舉例來說:

南宋時,葉衡遭讒罷相,回到家鄉。有一次他生病,許多人登門來探望。葉衡隨便地問客人:“有誰知道死後是快樂呢,還是不快樂?”眾人都搖頭說“不知道”,但座中有位客人卻肯定地說:“死後一定十分快樂。”葉衡吃驚地問道:“你是怎麼知道的?”這個人得意地說:“這個問題太簡單了,要是死後不快樂,那麼死者一定都逃回陽間來了;而從古到今,沒見一個死人從陰間逃回來,可見死後是很快樂的。”

這種對死的調謔,並不能說明不怕死,但至少說明對死並不十分畏懼。真正使人感到恐怖的,是老子所說的那些“司殺者”,即專門管殺人的人。比如武則天時代的酷吏來俊臣、周興之流,真是殺人如麻,兩手沾滿了人們的鮮血。

周興是個極為殘酷的人,經常法外立刑,人稱“牛頭阿婆”,將他比作閻羅殿上牛頭馬麵的行刑鬼。他用酷刑逼供,用極為殘忍的手段殺人,還公然在衙門口寫上兩行大字“被告之人,問皆稱枉;斬決之後,鹹息無言。”殺了頭當然不會再來喊冤枉。可以想象,這個“司殺者”,造成了多少冤獄!但惡有惡報,有人狀告周興謀反,武則天便派來俊臣處理這一案件。來俊臣不露聲色地與周興一起吃飯,隨便聊道:“如果犯人不肯服罪招供,怎麼辦?”周興便說:“將犯人裝進一個大甕中,周圍用熱的煤炭烘烤,那犯人什麼罪都能招認。”來俊臣馬上讓人按周興的辦法,弄來大甕,燒起炭,命手下將周興捆綁起來,對他說:“請君入甕!”周興殺人無數,自己卻十分怕死,麵對自己發明的刑罰——熾熱大甕,嚇出了一身冷汗,連忙服罪。後來他在充軍的路上,被仇人殺死,落了個不得好死的下場。

不怕死的人,也確實有。中國曆史上,就有那麼些誌士,為了表示寧死也要辦成某樁事的決心,幹脆將棺材也抬了出來。比如三國時魏將龐德,為了與蜀將關羽決戰,便抬著棺材出兵。明代海瑞向嘉靖皇上疏,為了表示文臣不怕死於諫的決心,差點將棺材扛上了金鑾殿。無獨有偶,與海瑞同時還有個清官,名叫劉璽,也事先備好了棺材,與一貪官鬥法。

嘉靖年間,有些權臣常派人去南方購買貨物,脅迫漕運總督將買的貨物分派各艘官船運回京師,倒賣牟利。這樣一來,運輸量大加,負責搞漕運的人員被搞得疲憊不堪。以廉潔奉公著稱的劉璽接漕運總督後,了解了這些情況,便在船上放了一口棺材,等權臣的幹辦來交涉運貨時,就右手提刀,左手招呼他們過來,正氣凜然地說道:“你們要是不怕死,就將貨物搬上船來,我先殺了你們,然後自殺,就躺在這口棺材裏。我不會為了給你們主子裝貨,而使國家勞民傷財!”

劉璽的正氣震住了他們,這批幹辦膽戰心驚地逃走了。那些權臣畢竟心虛,最終也不敢加害劉璽。

人都難免一死,怕死也得死,不怕死也得死。不同的是,有人死得重於泰山,有人死得輕於鴻毛,更多的人是死得尋常,無聲無息。老子關於“民不畏死”之說是勸諫統治者不要隨便使用高壓政策,不要草菅人命,不要用死來威脅無辜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