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1 / 1)

【原文】

天之道①,其猶②張③弓與?高者抑④之,下者舉⑤之;有餘⑥者損⑦之,不足者補⑧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⑨則不然,損不足以奉⑩有餘。孰(11)能有餘以奉天下?唯(12)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13)賢。

【注釋】

①天之道:自然界的規律。

②猶:如,像。

③張:將弓弦繃緊。

④抑:壓低、壓製。

⑤舉:抬高、舉起。

⑥餘:多餘。

⑦損:減損,削減。

⑧補:補償。

⑨人之道:社會秩序。

⑩奉:奉給,供奉。

(11)孰:誰。

(12)唯:隻有。

(13)見:通“現”,表現。

【譯文】

天“道”,就像拉弓一樣,太高了壓低一些,太低了抬高一些,太緊了放鬆一些,太鬆了拉緊一些。天“道”是削減有餘的,補償不足的;人“道”則相反,是削減不足的,奉給有餘的。誰能把有餘的東西奉獻給天下人?隻有遵循天“道”的人。因此,“聖人”做了好事而不占為己有,勝利了而不居功自傲,他是不願意表現自己的智慧才能。

【延伸閱讀】

老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法則,就是“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他認為這是“天之道”。這種看法,反映出我們祖先思維的一種最深層次的要旨,即保持事物間的平衡及事物內部的平衡。隻有保持了這種平衡,事物才能循環發展,圓轉無窮。

“損不足以奉有餘”,必然導致各種腐敗現象,比如行賄,就是其中之一。行賄的對象,往往是有權有勢的“有餘”者,而行賄這一行為,又一定會直接或間接地損害“不足”者的利益。而有些受賄者表麵上一本正經,暗地裏卻幹著貪贓枉法、為虎作倀的勾當。

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有《崔昭行賄事》一文,對行賄、受賄的描述頗為典型:

裴佶去探望姑媽,正巧他姑父退朝回府,一邊歎氣,一邊說道:“崔昭算老幾?現在滿朝大臣都在稱讚他,這肯定是他在行賄。這樣發展下去,天下還會太平嗎?”話音未落,看門人來報:“壽州崔使君等候會見。”裴佶姑父聽說崔昭來訪,看門人居然還為他通報,氣得差點用鞭子抽打看門人。裴佶姑父發了陣脾氣後,慢吞吞地換了衣服走向客廳。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卻吩咐獻茶,再過了一會兒,又命廚房備酒宴,還叫下人去給崔昭喂馬,給他的仆人送飯。崔昭走後,裴佶姑媽好奇地問丈夫:“為什麼開始時那麼傲慢,後來卻這樣客氣?”這時裴佶也走了進來,隻見姑父一副高興的樣子,和藹地對裴佶說:“你先到書房去休息吧!”裴佶還沒有走下台階,他姑父就迫不及待地從懷中拿出一張禮單,原來崔昭送來了一千兩銀子的銀票。

裴佶姑父其實也是一個貪官。他原來大罵崔昭,是因為對方還沒來得及向他行賄,所以他要大發雷霆。當崔昭送上厚禮,他便“笑納”了,且馬上改變態度,又獻茶,又留飯,怪不得連妻子都猜不透他為何須臾間發生這麼大的變化。這正是典型的“損不足以奉有餘”啊!

由此,可以看出“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可貴了。

在宋代,進士及第當了京官的孫覺與王安石私交不錯。王安石變法推行新政時,孫覺上奏,提出“青苗法”使人民負擔太重,請求減免,因而被貶到了福州。明代鄭煊所著《昨非庵日纂》記載,孫覺到了福州後,看到許多百姓因交不起官稅錢,被投入監獄。他雖然非常同情,可是法律無情,也無可奈何。不久,有一個富翁拿出五百萬錢,發願修繕寺廟。孫覺便曉之以理,勸說富翁還是把錢用來替窮人償還官稅,使許多窮人能免受鐵窗之苦。他對富翁說:“這樣做,雖然沒能使寺廟煥然一新,但佛一定會諒解你,保佑你,使你修到更多的福氣。”這個富翁倒也深明大義,把五百萬錢送入官府替窮人交稅,使福州的監獄顯得空空蕩蕩了。

孫覺真是充滿了智慧!他雖然同情百姓,但不能違反法律不收官稅。他深諳老子“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理,使“有餘”的富翁心甘情願拿出巨款幫助窮人,使“不足”的窮人解脫了囚役之苦。這樣做,一不犯法,官府完成了稅收任務;二不違情,富翁、窮人皆大歡喜。可見孫覺此人,不僅為官清正,而且執法行事都很有機智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