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①能勝,其無以易②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③國之垢④,是謂社稷⑤主;受國不祥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釋】
①之:指水。
②易:移易,代替。
③受:承擔,承受。
④垢:屈辱,恥辱、責怨。
⑤社稷:社,土神;稷,穀神。後來用作國家的代稱。
⑥不祥:禍殃,災難。
【譯文】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堅強的東西什麼也不能勝過它,任何東西也不能代替它。弱能夠勝強,柔能夠勝剛,天下人沒有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但卻沒有人照此去做的。所以“聖人”說:承受得起國家恥辱的人,才能做一國之君;承受得起國家災難的人,才能做天下之王。合乎“道”的話,往往和世俗人情截然相反。
【延伸閱讀】
老子的一種處世智慧,便是以弱勝強、以柔克剛。因此,他對以柔弱的形態展現出來的水極為推崇,讚頌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這些論述,體現出老子不爭、無私及以退為進的思想方法。
老子所闡述的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思想,為後人所廣泛實踐。
如《新唐書·王忠嗣傳》記載:
唐朝天寶年間,安祿山在雄武築城,扼守飛狐塞,陰謀叛亂。他為了增加實力,便要王忠嗣帶領所部去幫他築城。築城有抵禦外寇的正當名義,王忠嗣不能不奉命前去。而實際上,安祿山的目的是想趁機扣下王忠嗣的人馬,用以增加自己謀反的實力。王忠嗣一眼就看透了安祿山的險惡用心,但憑實力無法與他抗衡,便裝出恭順的樣子,故意提前趕到約定的地點。這時安祿山還沒到,他便名正言順地將部隊撤回,從而躲過了安祿山設下的圈套。
如果王忠嗣與安祿山硬拚,顯然不是其對手。所以他采取以柔克剛的策略,故意裝作十分聽話的樣子,但又是陽奉陰違,使安祿山雖將他恨得牙根發癢,卻拿他沒有辦法。
像王忠嗣這種不與對手直接發生衝突的以柔克剛的做法,在曆史上屢見不鮮。
如《明史·循吏傳》記載:
明代南昌有個祝知府,他個性耿直,不畏權貴,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有一次,寧王朱宸濠的王府內所養的一隻鶴跑了出來,被老百姓養的狗咬死了。王府的差役跑到知府衙門告狀,要求嚴懲養狗的刁民,而且危言聳聽地說:“這隻鶴身上掛著金牌,是皇帝賞賜的,現在它被狗咬死了,這條狗的主人該當何罪?”祝知府明知王府的差役是在仗勢欺人,卻不露聲色地判決道:“鶴帶金牌,狗不識字,禽獸相傷,與人何關?”那些狗腿子張口結舌,找不出什麼理由來反駁,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祝知府將那闖禍的狗的主人放走了。
藩王是皇親國戚,有權有勢,誰也不敢得罪。王府的鶴竟然被百姓的狗咬死,那還了得!所以王府的差役為此到衙門打官司,用藩王的權勢來壓人,想置那條狗的主人於死地而後快。祝知府深知與王府硬頂不行,於是機靈地駁回了王府差役的狀詞,這就是以柔克剛。
諸葛亮所著《將苑》有言:“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製強,以柔製剛。”
在自然界中,以柔克剛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水流石移、水滴石穿了。水柔弱,甘處卑下,不與人爭,卻可以以退為進,繞道而行,無孔不入。正如太極拳所詮釋的道理一樣,硬碰硬有時候還不如以柔克剛,以四兩撥千斤。
秦漢時馳騁於蒙古草原的匈奴曾盛極一時,然而在冒頓統一匈奴前卻經常受東胡國的欺侮。一次,冒頓得到一匹好馬。東胡王得知後,派人來索取。冒頓部下氣憤,但冒頓苦於實力不夠,隻好將馬送於東胡王。後來東胡王得知冒頓的妻子很漂亮,派人來索取。冒頓的部下更加氣憤,紛紛表示要與東胡拚命,士可殺,不可侮。但冒頓忍辱負重又派人把妻子送給了東胡王。東胡王認為冒頓軟弱可欺,便放鬆了警惕,整天飲酒作樂。後來,東胡王又派人向冒頓索取土地。但是這時冒頓的實力已經大增,這次冒頓斬掉東胡使者,召開誓師大會,之後帶兵殺向東胡。直到匈奴兵臨城下,東胡王才恍然大悟,但悔之晚矣。於是強大的東胡國就這樣被小小的匈奴滅掉了。
由此可見,有時綿裏藏針、糖衣炮彈的威力更勝過堅船利炮。所以在武俠小說裏總是流傳著一種很難化解的功夫,那就是吸功大法,它不以其威力置人於死地,但是它卻可以通過吸幹人的功力而取勝。由此看來,強硬的事物並不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相反,陰柔如水的事物反而可能蘊涵著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