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小國寡民(2 / 2)

伊斯蘭教信奉的後世極樂境地,也稱作“天堂”,或稱“天園”、“樂園”。

伊斯蘭教描述,這個樂園是一個有樹木遮陰,流有乳河、酒河、蜜河和水河的美麗清涼的花園。這裏的人們,吃美味可口的鮮果和飲料,穿綢緞的衣服,睡舒適柔軟的床榻,以金銀和珍珠做裝飾,有大眼睛的美女和童男陪伴,生活無憂無慮,見麵互相道“平安”,可以盡情享受安拉給予的物質和精神的賞賜。

伊斯蘭教認為,隻有虔信者和經末日審判後,確認的行善者,才能以這個樂園作為後世生活的歸宿。

佛教則說,積德行善、一心念佛的人,死後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裏有莊嚴的殿宇、美妙的景色、豐富的物質,人民身心清淨、健康長壽,沒有群魔擾亂的痛苦,享有永脫輪回的快樂。佛教宣稱,升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隻有托生蓮胎之樂,沒有住胎出胎的生苦;隻有承受光明相好之樂,沒有由壯而老的老苦;隻有享受悠然自在之樂,沒有生病患疾的病苦;隻有接受壽命無量之樂,沒有四大分散的死苦;隻有相會法侶親朋之樂,沒有眷屬生離死別的愛別離苦;隻有普受友誼撫愛之樂,沒有斷絕情誼的怨憎會苦;隻有安享萬事如意之樂,沒有事與願違的求不得苦;隻有深諳五蘊皆空之樂,沒有色、受、想、行、識的五陰熾盛苦。

上述“八苦”,在極樂世界都不存在。但要往生這片樂土,必須止惡從善,信佛念佛。

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是當今世界的三大宗教,其教義思想互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有類似老子理想社會的描述。這種理想社會,可以是天上的,也可以是地上的。比如佛教所傳的地上樂園,叫作“鬱多羅拘盧”。“拘盧”是阿利安人的一族,所住的地區也叫作“拘盧”,在今印度德裏以北一帶。這裏曾有過古樸平靜的生活,因此成為後世所懷念的理想的社會環境。

宗教家們之所以要宣揚符合其宗教教義的理想社會,是因為其宗教創始人對自己所處的時代的社會不滿。他們看到了現實中的許多黑暗、不公及人民的痛苦,所以便設想出一個使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的美好世界,並以此作為宗教追求。

老子不是宗教家,也不是救世主。但他作為本階級的思想家和代言人,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要為統治者提出一個理想的社會圖景。雖然他的構想是一種倒退,並不理想,但這畢竟是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一種抨擊——無奈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