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球化在2005—2007年收獲了紅利,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同時還帶來了調整的變數
為什麼呢?資產價格快速升溫。2005年以來全世界的房價,不光是中國漲得快,全世界都漲得非常快。我印象很深,我2005年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時候,在世界銀行跟一個經濟學家聊天,他的老家是保加利亞的,他說保加利亞一年房價要翻一倍,所以資產價格全麵上漲。這是一個全世界的現象。而資產價格上漲以後,下一步就是能源、原材料在需求的旺盛推動之下全麵上漲。
此外,我們又看到另外一個麻煩。美國在技術動因停滯後,它的金融業非常發達,從2005年以後,或者說是“9·11”以後,美國在金融創新方麵走得非常快,我們看到出來了所謂次貸等一係列的問題。說得好聽就是創新,說得不好聽就是誤導投資者的行為。次貸問題的道理非常簡單,就是讓沒有投資能力的人、沒有還款能力的人可以去貸款買房子,買完了以後這些抵押貸款可以打包一輪一輪賣,最後不知道賣到哪裏去了。這就是今天的實際情況,我們現在很難說這25年的長期軌跡是不是改變了,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包括最近的“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危機,以及現在世界金融市場上,因為高油價、美元彙價、資金流向等是否大幅度逆轉造成的高度不確定性,導致全球經濟駛入了一個不確定的海域。這個不確定性是肯定的,是和過去25年不一樣的,1998年我們知道我們周圍地區很困難,我們自己也很困難,但是我們知道前景很明確,也知道往哪兒走。但我們現在往哪個方向走是不清楚的。另外,發展中國家現在日趨麵臨高通貨膨脹,50個國家現在進入雙位數。高通貨膨脹非常可怕,處理不好,三個月後可能是10%~15%,再過三個月是15%~25%。我們的旁邊越南正經曆這樣的事情。但總的說來,對於美國這次金融和經濟的波動,這兩個星期我的一個觀察就是兩句話:不要過高估計其對美國國內的衝擊,因為美國國內的經濟體製非常靈活,它的創新能力還在。但是,同樣不要過低估計這次危機對國際環境的衝擊。
我打個比方,美國的經濟波動像個颶風,美國是颶風的中心,受到的影響可能反而不是那麼大,而周圍則是驚濤駭浪。我們現在很難做出判斷,所以我隻能說是全球經濟駛入不確定的海域。
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怎麼應對?因為它們是過去25年來全球化的主要載體。昨天我特地走訪了幾家跨國公司,現在它們的對策非常清楚,就是更加全球化,更加國際化,更合理的配置資源。所以我們看得很清楚,全球股市今年跌得很厲害,但大部分跨國公司的股票保持得不錯,因為美國國內市場不景氣沒關係,其他國家市場還景氣,他們在全球的分工現在還不受影響。所以跨國公司的下一步走向和我們下一步重慶的機遇有直接的關係。
二、中國沿海地區的外向型經濟,在外部發生變局的同時,在內部發生了更大的變局
我們所有的要素組合都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而且是不可預計的變化。未來,沿海地區發展的路向會不會發生變化。
剛才隆國強先生講得非常好,就是中國經驗是軟實力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從1985年(中國那個時候開始招商引資和鼓勵外資)開始到2005年這20年,中國的外向型經濟既是全球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一個最大的受益者。1993年到2005年中國是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國。但是,2005年以後沿海地區發生了一個結構性的變化,這是和我們以前麵對國際危機的時候不一樣的。究竟是什麼結構性的變化呢?
1998年的時候,我們麵對國際金融風暴時,我們內部的要素是不動的,內部要素和以前的結構是一樣的。我們要做的隻是克服政治阻力,推動加入WTO,中國沿海地區的要素價格和商業活動不受影響。但現在我們看到沿海地區出現一係列變化,比如說“民工荒”到新的《勞動合同法》,“民工荒”反應出中國的勞動力已不再是無窮的供應。這兩年電力短缺、人才資源價格上漲,中國環境的承受能力也出現非常大的問題(環境因素開始大幅度的進入成本),然後人民幣彙率的升值,地方政府政策的改變,也就是現在所謂的“騰籠換鳥”,其實外商對此反應非常大。經過三年的累積後,我現在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在2008年中,特別是這幾個月中國沿海的這種發展是不是出現了一個臨界點?過去兩個月來,我在珠江三角洲做調研。現在新聞界都在高度關注國務院的領導在沿海地區的密集調研,商務部、稅務總局等也都在這些地方調研,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我總結了一下,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