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雄偉近岸工程(5)(2 / 3)

為了阻止海浪對海岸和港口設施的破壞,人們采取了建築海岸堤壩、在海岸邊植樹、建築港口防浪堤等辦法。但這些辦法仍不很令人滿意。為此,人們傷透了腦筋。

前蘇聯水文地理學家基特蘭,多年從事防波課題的研究。他發現,當海岸發生滑坡時,大量泥土流進海中,堆積海底並被擠壓變形,形成了與海岸平行的堤形褶皺,即所謂的突起堤。盡管突起堤是由易於衝走的泥土構成,但也能在海底保持一個多月。他還發現,在發生風暴時,雖然海岸到處被衝毀,奇怪的是突起堤對麵的那段海岸受破壞最小,而且鄰近岸段衝刷下來的泥土積聚在這裏,形成了平坦的海灘。於是他想,為什麼不可以建造水下防波堤來保護海岸呢?

通過基特蘭的努力,1933年秋,前蘇聯在敖德薩的蘭熱隆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條水下護岸防波提。這條水下堤壩因為沒有打地基,又建在泥質海底上,所以隻存在了一年的時間。盡管這樣,基特蘭的設想也經受了實踐的檢驗,顯示出了水下防波堤良好的護岸性能。

哪一個海堤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在我國沿海的江蘇、上海、浙江地區,有這樣一條蜿蜒數千米的海堤。它北起江蘇的連雲港,南至浙江的蒼南縣,像一座鋼鐵長城鎮守著這一帶的海岸,防禦著海水倒灌、海浪越頂,護衛著堤內廣闊的灘塗和萬千生靈。正因為它規模宏大,曆史悠久,人們常把這千裏海堤與萬裏長城、大運河一起譽為中國古代的三大工程。

這座海堤工程經曆了2000多年的修建才形成今天這樣巨大的規模。

範公堤是怎樣建成的?

範公堤位於江蘇省沿海,是一條綿延千裏的攔潮大堤,北起連雲港,南至南通的啟東。

範公堤修築於1025年,當時範仲淹任西溪(今江蘇東台)鹽官。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家,多次巡視江蘇沿海,目睹這一地區“風潮泛濫,淹沒田產,毀壞亭灶”的悲慘景象,憐憫之心頓生,便上書泰州知州張綸,奏呈朝廷批準修築海堤。數萬名民工曆經多年的肩挑手抬,終於築成了這條高5米,底寬10米,麵寬3餘米的海堤。海堤連接著通(今南通)、泰(今泰州)、海(今連雲港)三州,成為江蘇海岸的屏藩。為紀念範仲淹,人們就把它稱做範公堤了。在完工後至今的近千年間,範公堤不斷地被擴建延長,終於有了今天的規模。

範公堤是我國古代沿海最大的捍海工程。它猶如海邊長城,護衛著千頃良田。它是千千萬萬與潮魔鬥爭的人們樹立起來的一座豐碑,曆代人民都把範公堤稱為“皇岸”。明代曾有詩讚範公堤:“捍海功成百代崇,蛇龍區藪盡耕農。當年不有臨川筆,到此誰知有範公?”

我國蘇北有哪三條著名的海堤?

“蘇北”是江蘇省位於長江以北部分的統稱。在其沿海地區,我們的祖先因“每大風驟起,波濤洶湧,瞬息數十裏煮鹽之民溺死”,便築堤壘堰,抵禦潮害。隨著海水向東退縮,人們的耕作、曬鹽也向沿海逼近,原來築的海堤就失去了作用。於是,人們在近海重新築堤。海堤如此興廢,由西向東,由老至新,充分反映了蘇北海岸線退卻成陸的概況。現在人們還能看到的海堤主要有三條,它們大致與海岸線平行,呈南北向延伸。

最老的一條位於串場河以西10多千米,這就是“捍海堤”,公元766年所修,此後的200多年內曾經增修過數次。第二條就是著名的範公堤。範公堤最早由範仲淹於宋朝在西溪(今東台)主持修築,此後,別人也多次增修。該堤沿阜寧、鹽城、海安、如皋、如東一線向東南延伸。第三條是民國初年斷續修築的“華成海堆”或“退務堆”。在濱海、阜寧等沿海可見到。

從這3條海堤的修築時間及各海堤間的距離推測,蘇北最後成陸時海退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從766年建捍海堤到1025年建範公提,其間250多年,海水東退10多千米,平均每年退40多米。在修範公堤的幾百年間海岸帶變化不大,而範公堤最後完工至民國初年的200多年中,每年平均退300米~400米,可見近200多年成陸的速度是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