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冒犯上帝的城市”(2 / 2)

巴比倫人冒犯上帝,受到懲罰。後來人們就把巴比倫稱為“冒犯上帝鍆城市”。

據稱,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公元前460年曾在巴比倫城見到了已經荒棄的巴別通天塔。他在著作中描述說,巴別塔有一座實心的主塔,高約201米,共有8層。外麵有條螺旋形通道,繞塔而上直達塔頂並在半途設有座位可供歇腳。他看到的塔基每邊約90餘米,高度也有90米;而通天塔上的一座大神廟,設有精致的大睡椅和一張全桌子,可見巴別通天塔的華麗和雄偉。

希羅多德筆下的通天塔多次毀於戰火又多次重建c據史載公兀前539年,居魯士征服巴比倫時,第一次繞過了巴別塔。他為這座雄偉的建築所傾倒,不僅禁止部下毀塔,而且還下令在自己的陵墓上也建了一座類似的建築,隻是稍小一點:但這座塔最終未能幸存,它被波斯王薛西斯搗毀,成為一堆瓦礫。

新巴比倫王國建立後,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人塔:他命令全國不分民族、不分地區都要派人來參加修塔。

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別通大塔共有7層,總高90米,塔基的長度和寬度各為91米左右。在高聳人雲的塔頂上,還建有壯觀的供奉馬都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倉庫和祭司們的住房。在5000多年前,人們能建起這樣一座如此巍峨雄偉的通天塔,實在是人世間的一大奇跡。遺憾的是,巴別塔如今剩下的僅僅是一塊長滿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殘跡了。在波斯人徹底摧毀了巴比倫之後,人們對巴比倫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公元前321年年,當亞曆山大人帝占領已經荒蕪的巴比倫後,他曾經想重建通天塔。但是,單單清除廢塔的磚瓦就需要一萬人工作兩個月,最後他隻好放棄了這個計劃。

千百年過去了,不知有多少人一直想找到巴比倫城的遺址。

1899年3月,德國考古學家羅伯特·科爾德韋,在今人巴格達南麵“巴別”是巴比倫文,意思是“神的大門”。由於它的讀音跟古希伯萊語中的“混亂”一詞相似,加上當時巴比倫城裏的居民講的遠不止一種語言。《聖經·舊約>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語言混亂”與上帝對建塔的懲罰相聯係,編出上述的故事來了。這是尼德蘭畫家彼得·勃魯蓋爾的筆下的巴別塔。為了表現通天高聳的巴別塔。勃魯蓋爾以宏大的構圖來處理這個富有幻想意味的場麵。他不僅精心描繪了眾多的人物。還在塔頂處用雲彩攔腰截去一個頂部,並在雲層上畫了一個隱約可見的塔頂。以示塔已建到可怕高度。該作品現藏於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

50多公裏的幼發拉底河畔,進行了持續十多年之久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終於找到了已經失蹤兩千多年,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後的巴比倫古城遺址。巴別塔建造在一個名叫“薩亨”或“盤子”的凹地裏。據科爾德韋測量,增基每邊長87.78米,塔與神廟總的高度也是87.78米。共7層,第一層高32.19米,第二層高17.56米,第三、四、五、六各層均高5.85米。據測算神廟約高14.63米。牆壁包有金箔飾以淡藍色的上釉磚。該塔建造共用去了5800萬塊磚。這個龐然大物俯視著附近整個地區。科爾德韋認為,這座塔就是《聖經》中描繪的巴別塔。

不過,巴別塔的原型究竟在哪兒,人們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傳說中的通天塔就是新巴比倫王朝時代巴比倫城內的馬爾都克神廟大寺塔。馬爾都克大寺塔高295英尺,相當於今天一座20多層的摩天大樓的高度。這在當時人們眼裏確實有高聳人雲的通天之感。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在巴比倫城內有兩座著名的神廟。

在尼尼微遺址的挖掘過程中,最令人難忘的要算是那些記載著亞述曆史和神話的石雕壁畫,如果把畫一幅接一幅地排列起來。可以達2英裏長。專家稱,雖然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有了裝飾性的彩色壁畫,但壁畫藝術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一直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藝術。

一是馬爾都克大寺塔,人稱“地廟”;還有一座叫巴別倫塔,人稱“天廟”。他們認為“天廟”才是傳說中的“通天塔”。

真正的巴別通天塔在哪裏,至今仍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