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玉米農業文化以梯田為主要特征。印加人在小山崗和山坡上建成層層梯田,擴人生產麵積,付出了艱巨的勞動。他們先用石塊在山坡上砌成幾堵圍牆,然後分別將泥土鏟子和填滿。第一塊梯田建成後,再建第二塊,第三塊,……這樣就在整個山坡上建成層層平平展展的梯田,使全部土地都得到利用,成為能夠灌溉的可耕地。對於多岩石的坡地,他們先搬掉石頭,然後從其它地方運來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泥土修築梯田。一般看來,第一塊梯田麵積較大,第二塊梯田麵積較小些,直到最後一塊梯田隻能種兩三行玉米。這些梯田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擴大耕種麵積,這不能不說是印加文明在世界農業史上的傑作。
印加玉米農業文化有良好的灌溉係統。印加人懂得,要想在貧瘠的旱地上獲得良好的收成,就需要人工修建灌溉係統。因而,印加人根據需要灌溉的土地麵積的多少,建造相應的水渠。水渠是用石板砌成的。通過水渠把水從山溪引入梯田。印加人建成的最長水渠達100多公裏。水渠建成後,人們把土地平整為水平方形梯田,以利灌溉,灌溉係統保證了農作物的收成。
印加玉米農業文化建立在一種低水平的生產技術基礎之上。印加人沒有耕畜,用人工翻地。主要的工具是一種叫做“塔克利亞”的木橛,至今,在秘魯一些極為閉塞的山區仍在使用它。這種工具是在一根長約1.8米的木棍上裝上一個青銅金屬或硬木彎曲的尖頭,在尖頭以上約30厘米處,與木棍成直角裝一橫突作為踏腳裝置。翻地時用腳踩著它,將尖頭插入地裏,旋轉一下拔出來,就可以深翻耕地,這是印加人一大發明。
婦女使用名叫“馬卡納”的錘子和“拉烏卡納”的鋤頭。馬卡納就是在粗木棍上裝上平滑的石頭,用來打碎土塊。拉烏卡納是在一個像鑿子或切削刀形狀的青銅寬鋤板上麵安裝一根硬木的短把。與其說它像現在的鋤,毋寧說更像手斧。它用於掘孔、培土等等工作。
此外,他們還使用青銅齒鐮和鏈枷。
印加玉米農業文化有獨特的施肥技術。在庫斯科穀地和附近高地,印加村民將人糞施到玉米地裏。印加人平時十分注意堆積人糞,並把它曬幹打成粉末,在播種季節將肥下到地裏作底肥。在其他地區,印加人還用駱馬和羊駝的糞便作底肥。在南美洲沿海地帶,印加人以鳥糞作肥料。如在秘魯、智利的沿海地帶有一些無人居住的小島,島上由於有鳥棲息和繁殖,積下了大量的糞便,從遠處望去,島上長年積累的鳥糞堆,酷似一座座小山峰。那些鳥糞是一種肥力很強的自然有機肥料,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如氮、磷、鉀等,為此,印加人十分注意保護鳥糞。在海鳥繁殖的季節,禁止人們到島上去,以防誨鳥受驚而飛走,違者要受到懲處。無論何時,在島上或其它地方,殺死海鳥者要被處死。按照印加國王的命令,將每個島上鳥糞劃給指定的地區使用。如果一個島很大,就由幾個地區分享。每個地區在劃定的區域樹立標記,禁止他人盜肥。地區內對鳥糞再作更細的分配,鳥糞的份額由村社按每個村民的需要,來進行分配。如果某一村民侵占了別人的一份,就等於犯了偷竊罪行,會遭殺身之禍。不過,一般印加人都會自覺遵守有關規定。
印加玉米農業文化的繁榮,靠獨特有效的土地使用管理製度作保障。印加帝國的土地在名義上都屬於國王所有,而實際上是由各個村社支配。每個村社把可灌溉耕地劃分為三部分:太陽田、印加田和村社田。太陽田屬於最高大祭司、祭司、廟宇管理人,印加田屬於印加國王和王室所有,村社田屬於村社所有,並在村民中進行再分配。關於村社田再分配的情況是這樣的,村社酋長“庫拉卡”負責每年分配土地工作,每對村社夫婦享有一份土地,大約1圖普,約合4000平方米。如果這對夫婦家增添一個男孩,就給這家增加1圖普;如果這對夫婦家增添一個女孩,就給這家增加半圖普。村社田的使用都是暫時的,每年必須重新分配。
印加帝國土地耕作生產者主要是村社男性社員。他們年齡為25歲到50歲,被稱為“普裏克斯”。他們必須在規定的日子裏,首先耕種太陽田,接著耕種印加田,最後耕種村社田。太陽田上的收獲歸祭司所有,印加田的收獲歸王室所有,以作貢賦,村社田的收獲一小部分作為全村的公共儲備,保障村社的各種需要,並用以救濟困難的村民,大部分用以村社社員各家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