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卓越的工藝技術和科學文化
如果說玉米文化是印加村社社員的創造,那麼以手工業工藝技術為主的科學技術便是奴隸、奴仆、雜工和手工業者的創造。印加帝國的世襲奴隸叫“雅納科納”。據傳說,雅納科約起源於印加王對某一個地區反叛部落的懲罰。有一次,數千名反抗印加統治的起義者及其同情者在起義失敗後,被強製性地趕到雅納科納城準備處死。
後來,由於印加王後的講情而改為服勞役和做雜工,這些人就以該城名字而得名為雅納科納,成為終身奴隸,他們為主人所有,完全受主人支配,沒有任何自由。印加奴隸和手工藝人不僅繼承了古代安第斯山地區人民的農藝、冶金、建築、紡織及製陶方麵的生產傳統,而且在手工藝技術上有新的發展與創新,並在醫藥學、天文學和曆法等方麵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每年夏天,印加統治者驅使大批“雅納科納”開采礦石,主要有銅、錫、銀、鉛等礦石,但是,他們還不知道煉鐵的工藝。
印加人的冶金工藝技術有長足的發展,他們一方麵受安第斯山地區人民金屬加工技藝的影響,進行黃金加工;另一方麵同時受到被征服地區,特別北部沿海奇穆工藝的影響,主要進行青銅合金工藝加工。據曆史文獻記載,印加國王曾把奇穆的冶金工匠遷到首都庫斯科來發展冶金業。
尼羅河畔神秘的古埃及,歐洲人即使來到埃及。幾乎也都不能越過開羅,進入其他地區。
印加冶金技術發展主要表現在加工技藝的多樣化和澆鑄技術的完善化。印加人懂得對金屬進行各種力口工,鍛造、衝壓和鑲嵌工藝主要用來製作金銀器皿、斧、鐮、棍、針和半圓形刀等工具。印加人的澆鑄技術極為高超,他們采用成型蠟模澆鑄,先用泥沙製成模型,在它上麵塗上一層蠟。蠟模經過仔細加工後,再被附上一層新的泥沙。在模型上部留下一個孔,把熔化了的金屬注入孔內。
蠟層溶化後,從下麵的孔流出,原來蠟層的位置就被金屬所占據。
冷卻後,再把泥沙模型打碎,金屬鑄件便成型了。澆鑄主要用來製造銅和青銅物件。
古希臘最著名的神諭城市德爾法。
印加人冶金技術的發展直接刺激了裝飾藝術的發展。他們用金銀製成男女人像和駱馬塑像。庫斯科太陽神廟的太陽神金像和金銀裝飾品,更顯示了印加人在裝飾藝術方麵的突出成就,其技巧已接近歐洲的“文藝複興時代”的製品。金屬裝飾藝術也體現在貴族們的生活之中,根據考古發掘的材料,在一個貴族的墳墓中,往往藏有幾十鎊到幾百鎊用金、銀製成的各種裝飾品。
印加人的創造才能還集中表現在紡織技藝上,他們的某些織物至今仍沒有人可與之相媲美。與此前相比,印加帝國時期織出的布更加精細。如1000年前留下來的一幅地氈,每英寸含紗線達500根,而歐洲中世紀的地氈每英寸隻有100根。在今天秘魯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稱作是“世界紡織品奇跡之一”。
印加人紡織物分毛織品和棉織品兩大類,其織物品種之多,足以使現代的觀賞者驚歎不已,陶醉其中。在印加人的織品中,既有簡單結實的單層布,也有精致美觀的雙層布和多層布。布麵上的花邊色彩多樣和諧,主要顏色有紅、黃、橙黃、深褐、藍、紫紅、綠、自和黑色,每種基本顏色又有深淺不同的區別。這樣,印加人可以染出190種色調不同的線。
紡織技術的發展刺激了裝飾畫的發展。印加人喜歡在衣服、毛氈、布匹等織物上麵繪製裝飾畫,題材主要取之於自然界,除了植物和動物外,還有人類的活動和幾何圖形。幾何圖形呈方形、圓形和三角形。幾何圖像也很講究對稱性。在這些裝飾圖案中,印加人還夾雜使用金光閃閃的金線和色彩鮮豔的羽毛,這使印加紡織品更具有獨特的美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