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創造奇跡的瑪雅文明(4)(1 / 2)

印加時期有原始的豎式織布工具和橫式織布工具,這兩種工具都有兩根平行的橫檔。用這種工具織布時,上麵一橫檔固定在樹幹上,下麵一根用一條長帶子係在織工的腰帶上,織工坐著或跪著工作。

同紡織業相比,印加帝國時期的製陶業進步不大,但也有一定的發展。陶器的主要特點是具有引人注目的磨光技術,雅致的裝飾、優美的幾何圖案和綺麗的色彩都令人讚歎不已。陶器的幾何圖案精美小巧,具有平衡和對稱的特征。與紡織品一樣,陶器上飾有菱形,還經常繪有印加國家的自然景色、曆史情況以及花鳥等畫麵。這些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也表現了印加人的審美意識。

印加陶器製品以瓦罐和缽頭最為聞名。瓦罐大小不一,它的外形是肚大而圓,上部有兩個豎提手,罐口邊成喇叭口形,有的還有兩個較小的提手。有些瓦罐特別富於表現力,形似人體,在器皿的頸部雕出眼睛、嘴巴和鼻子。在這種瓦罐藝術品的正麵,罐體與上部的銜接處雕出一個動物的小頭,它不僅作為裝飾,而且可以用來穿繩,把器皿背在背上。圓錐形的底部便於裝水,也便於保持平衡,避免用力時倒翻,大瓦罐是一種很實用的器皿。

印加人的建築用料主要是玄武石、中長石、閃綠石,有些石料重達幾十噸至百噸。石塊經過加工,方方正正,有的石塊因形就勢,位居其所。各種石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石塊和石塊的接合處,非常嚴實,甚至連最薄的刀片也插不進去。有的專家據此推測,印加人已古希臘梯林斯的城堡由巨石砌成,此圖為城堡的防禦工事。整座宮殿的規模由此可見一斑。

經會應用模型或以建築平麵圖進行工作。印加人建築所使用的工具是石製工具和少量金屬工具,石塊和石塊之間不用任何粘合物,而又結合得那麼堅實,天衣無縫,真是天下一絕。

印加人的建築主要是宗教建築、軍事建築和世俗建築,它們結構簡單,樸實無華。

印加建築的風格有三大特點:

首先是人工建築和大自然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世俗建築由於空間、時間不同,有不同的風格,但卻著重同自然協調,沿海地區以磚坯結構為主,山區以石料結構為主,森林地區以木質結構為主。大型的軍事建築也注意建築結構同自然環境的協調。印加人常把人工鑿成的建築石料移植在巨大的天然岩石上,使得建築物與地形渾然一體。

印加人更喜歡用石塊建成水渠,使斷斷續續的泉水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間有小瀑布和水池的小溪。

其次,是注意建築的民俗性。首都庫斯科城是印加建築的象征,主要體現了首都的中心地位和地方民俗多樣性的結合。庫斯科城位於海拔3400百米的庫斯科盆地,由12個區組成。城內有王宮、官邸和中心廣場。各地酋長在庫斯科建造房屋,以備朝見君主時住宿。

他們中間來自北方部落的,就住在城北,來自南方的就住城南,來自東方的就住城東,來自西方的就住城西。而每個酋長的房子又由他們子民的房子圍繞著。若是有人走遍庫斯科的街區,就如同遊覽了整個帝國。因為不同的街道代表了不同地域的習俗,所以可以說庫斯科是印加帝國的縮影。正如西班牙的史學家所說的那樣,庫斯科是世界的“肚臍”(或中心)。

再次,是建築的高大、巍峨與壯觀。

印加的主要建築,除了我們後邊要提到的太陽神廟外,還有薩克薩瓦曼城堡,它特點鮮明,別具一格。

薩克薩瓦曼在印第安克丘亞語裏就是“山鷹”之意,或者說是“帝國獵鷹”的意思。還有一種說法是“太陽之家”的意思、薩克薩瓦曼城堡是建築在海拔3700百米的山峰之巔,可以俯瞰庫斯科城的巨大防禦體係。它既是保衛庫斯科的要塞,又是作為防禦工事的城堡,更是庫斯科城被圍困時供所有居民的安身之地。據傳說,這座古堡是印加王帕查庫蒂設計的,約在15世紀70年代,卡帕克·尤潘基時期動工興建。人們推測,印加各地人民輪流出入,每班2萬人,工作一個月,這樣竟持續了50年以上,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還沒有完全峻工。我們可以完全有理由認為,薩克薩瓦曼堡是美洲印第安人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薩克薩瓦曼堡建築群占地麵積4平方公裏,從上到下,有三層圍牆,每道城牆都高18米,依山勢而建,蜿蜒曲折,氣勢宏偉,最外一道城牆長540米以上。這些城牆是用巨石砌成,其中有一塊巨石,高8米,厚3.6米,體積為121立方米,重達200噸。城堡的層層台階由許多獨塊石板鋪成,長達800米。古堡的最高區域是由三座塔樓圍起來的一個整齊的三角形。圓柱體主塔基層呈輻射狀,主塔內有一個溫泉,供印加王享用。其它兩個正方形塔樓是駐軍的地方。三座塔樓由石頭砌成的地下通道相通。這座古城堡以其結構複雜,新穎宏偉,堅固無比而著稱,充分顯示了古代印第安人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也顯示了印加帝國的強大和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