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葉的“點字”全沒有筆畫,隻有凸出在原紙上的點子。其方法是用縱向3個點,橫向2個點共6個點的相互結合,來表示法文的各個字母和標點符號。這個方法的原理和巴比埃的“夜碼”一樣,但判讀得更快。
布萊葉高高興興地將他的“點字”向學校推薦,建議采用這種新的盲文來教盲童。可由於當時“點字”尚不完善,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布萊葉又經過5年時間的研究,在原來基礎上作了修改補充。為了使盲人能像正常人一樣學習數學和音樂,布萊葉還發明了盲文的數學和音樂符號。可是,在一次當眾表演時,布萊葉因緊張而導致失敗,他的盲文又被否定了。布萊葉隻得瞞著校長,在學校裏偷偷試驗。
直到他的學生,那位盲姑娘的公演獲得成功後,布萊葉的“點字”才引起了社會的注意。就在姑娘演出的第二天,巴黎的幾家報紙都刊登了對布萊葉和他的“點字”的報道。姑娘激動地帶著報紙,摸索著來到布萊葉家中時,她的老師已病得奄奄一息了。幾天後,43歲的布萊葉離開了人世。他死時,臉上帶著欣慰的笑容,因為他終於得知:20多年來,他為盲同胞而耗費的心血有了結果。
1854年,在布萊葉逝世兩周年時,法國宣布將布萊葉發明的“點字”用做標準盲文,並用他的名字命名為“布萊葉盲文”。1879年,在柏林舉行的國際盲人教師代表會議上,決定全世界所有盲人學校都要采用布萊葉的方法編排本國盲文進行教學。1895年,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者,人們將布萊葉作為世界盲文的國際通用名稱。因此,至今國際上都把盲文叫做Braille——布萊葉。
印刷機的發明
穀騰堡在15世紀中葉發明鉛活字印刷術,適得其時。這時,德國已能大量造紙;這時,德國人還發明了易幹的油墨,用它來印刷十分稱心;這時,德國人正好發明了榨葡萄汁釀酒的壓力機,用他的原理穀騰堡製成了活版印刷機。這樣,活版印刷很快發展為一種成熟的技術。
然而,這種技術一直延續了近200年,卻幾乎沒有進步。
進入17世紀以後,荷蘭的布芬,對穀騰堡的壓力式活版印刷機進行了各種研究。在1620年進行了一些改進,雖然每小時隻能印刷70張左右,但速度較前提高了好多。
18世紀後期英國掀起了產業革命,卷起了新機器的發明浪潮。
1800年,英國人斯坦霍普發明了新式印刷機。這機器雖然仍是手動的,但整個機器用鐵製成,比較大,印刷的壓力也大,速度大有提高。1820年,美國人特裏德維爾發明了一種腳踏式印刷機。
這種機器通過腳踏的踏杆,向活版塗油墨並將壓板壓向活版,同時用手向活版送紙。右手將白紙送入,右腳隨即踏下,壓板將紙貼緊活版;抬起右腳,壓板複回原位,同時滾筒在活版上滾過,刷上一層油墨;在鬆腳的同時,左手將印成品從壓板上取走。這樣,手腳可以同時動作,使它的印刷速度比斯坦霍普的機器更快,每小時能印到1000多張紙。直到現在,在一些小型印刷廠裏,人們仍用這種腳踏印刷機來印刷小批量的印刷品。
1878年,美國人加利改進了特裏德維爾的機器,將送紙改成自動的,從而將印刷速度提高到每小時3000張左右。加利印刷機是這類以腳踏為動力的印刷機發明的頂峰。這類印刷機之所以未能繼續發展下去,是因為它無論如何也適應不了產業革命後書刊的出版和報紙的發行雨後春筍般發達的狀況。
從穀騰堡到加利,以往的印刷機都是平壓式的,紙向活版的進給和印完後取下的動作是其主要運動,由於要利用壓板的往複運動,使速度受到了一定的限製,也無法采用蒸汽機等新型機械動力。
“隻有利用旋轉運動,才能實現連續的自動化生產。”
“隻有利用旋轉運動,才能使用蒸汽機進行動力驅動。”
很多人都想到了這一點,但要讓活字排成的活版進行旋轉運動,卻不是輕而易舉的——活版一滾,那活字還不都得散了架,一個個掉下來!
“試試看,把壓版變成圓筒,使它在固定的活版上不斷旋轉滾壓!”1790年,英國的尼科爾森想到了這一點,他從紡織品印花機得到啟示,很想發明一種旋轉式紙張印刷機。這個設想非常可貴,比他的同胞斯坦霍普的發明還要早。
遺憾的是,尼科爾森很窮,他借了錢好不容易製作了一台旋轉運動式印刷機模型,卻再也無錢製造樣機了。甚至,他連以前借的錢也無法歸還。可憐的尼科爾森,由於無力還債而成為被告入了監獄。
19世紀初,德國印刷商柯尼希來到倫敦,看到尼科爾森的專利非常佩服。“啊,太妙了!這樣報紙就能從機器中一張張滾出來了。”他立即根據尼科爾森的設想投入研究。1812年,柯尼希成功地製出了樣機。可惜尼科爾森已見不到這台機器了,他已在前一年困死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