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發明異趣(6)(2 / 3)

愛迪生的發明可視為原始的電影放映機。經過許多科學家接力式的創作發明之後,電影呼之欲出了。終於,電影發明史上關鍵性的人物——呂米埃爾兄弟出場了。

這兄弟倆出生於法國貝桑鬆的一個油漆工家庭裏,兩人從小就有鑽研精神,當他們一起從裏昂的馬蒂裏埃工商學院畢業後,堅持在一起搞科學發明。

1894年初,他們見到了愛迪生的“活動影戲”,極感興趣,不但反複觀看,還把它拆開來作詳細的研究。他們有一個想法:這麼好的東西,每次應讓許多人同時觀賞。

他們很快找到了辦法:讓電燈將膠片上的影像放到幕布上去。但有一個難題卻讓他們的發明止步不前:愛迪生的放映機用人力搖動手柄作動力,速度很難控製,放出的影像質量也由此大打折扣。

一天,弟弟用縫紉機縫製窗簾,看著縫紉機針一上一下的運動過程,他突然醒悟:機針往下插進時布料停一下,機針拉上時布料進一下。這一停一進,不是可以運用到放映機上去控製速度嗎?高興的弟弟和哥哥苦幹了一個月,在放映機上安上了一組能動能停的抓片結構,終於使電影活靈活現地走上了銀幕。

1895年12月28日下午,巴黎的一些社會名流應呂米埃爾兄弟的邀請,來到卡普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觀看了他們的發明。室內的燈熄了後,一道白光直射到銀幕上,觀眾被驚呆了。有位記者曾這樣報道當時的情形:“一輛馬車被飛跑著的馬拉著,迎麵跑來。我鄰座的一位女客看到這一景象竟害怕得突然站了起來。當白布上的火車頭噴著煙、吐著火開過來時,一位先生竟失聲驚叫起來……”

這一天,成了電影的生日。

電視神話的實現

20世紀20年代,美國有一位名叫雨果·根斯巴克的作家,在他寫的科學幻想小說中預言:700多年以後,人們就可以坐在自己家裏觀賞6千米以外國家劇院的演出了。他的這個預言代表了當時許多人的一個意願。那時,世界上已經發明了電報、電話,攝影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於是自然就有人想到要設計一種用電來傳送物體影像的機器,隻要一撳開關,就能呈現我們所需要的圖像。

不過,由於這個設想太神奇,以致在當時被人們視為與《天方夜譚》一樣的神話。在當時,雨果·根斯巴克的預言還算是膽子大的呢。可是,這位作家沒有想到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得如此之快,哪裏用得著700年,隻不過過了幾十年,現實便已經大大超出了他的幻想。現在,不要說6千米以外劇院的演出,就連人類在遙遠月球上的活動,我們坐在家裏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這個神話是靠什麼實現的?我們的讀者幾乎會異口同聲回答:“靠電視!”是的,那麼,電視又是誰發明的呢?

是貝爾德。

1925年10月2日,在英國倫敦一家百貨店裏,隨著一聲聲“太好了,太好了!”的喊聲,從樓上奔下來一個披頭散發、光著腳板的人。隻見他抓住一個正在店堂裏的15歲的小夥計泰頓,不由分說便把他推到樓上。

泰頓麵對這發瘋一般的人,嚇得直打哆嗦,可這個人隻是讓他坐下來,然後打開了在他麵前的一個由大圓盤、鼓輪、振動鏡組成的奇特機器。泰頓正在納悶時,更奇怪的現象出現了:

他的側麵有一個像電影銀幕那樣的平麵,隨著機器的發動聲,那平麵上竟出現了一張人臉,一張布滿驚異神色的人臉。當發現那就是自己的臉後,泰頓更是驚得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那個“瘋子”便是英國發明家貝爾德,那台有著大圓盤的奇特機器便是世界上第一台機械電視,泰頓便是世界上第一個上電視的人。那個圓盤是一個掃描盤,它對泰頓進行了掃描,然後將他的影像映現到接收機的平麵屏幕上。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有繼承性的。在貝爾德發明電視之前,人們已經發明了無線電發射技術、電傳真技術和電影技術。電視就是在這幾種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尤其是電傳真技術的出現,為電視的誕生更是創造了條件。

電傳真技術的原理並不十分難懂。大家知道,一幅圖像的內容不論多麼複雜,都可以分解成許許多多的小黑點。你如果用一個放大鏡去看報紙上印的照片,就會清楚地看到,照片上的圖像原來都是一個一個的小黑點組成的。傳真也是這樣,人們采取化整為零的方法,把一幅圖像分解成幾十萬個小黑點,用電子束對它們挨個兒掃描,就像我們看書一樣,從左上角開始,一字挨一字、一行挨一行地往下看,然後把掃描的情況轉換成電信號發送出去。接收機在收到電信號後,再使它還原成相應的小黑點,就會得到原來的圖像。

那麼,能不能利用類似的原理來傳送活動的圖像呢?1923年,貝爾德開始著手這項發明工作。